第六百零四章 远东市场(2/2)

,这种贸易早就进行不下去了。”

“正如您所言,爵士,我们的贸易还算健康。”年轻随从说道。

沿着一条石质大堤继续前行。看得出来,清国对海州港还是比较重视的,他们动员了大量的力,花费了巨额资金对其进行修缮。而这个港的条件也确实不错,外有岛屿遮挡风,靠岸处水足够,且不易淤积泥沙,比南边的响水港强多了——响水港是内河,河水中泥沙含量很大,容易淤塞港,清廷每年都得征发许多渔民、船工清理航道,非常麻烦。

海州、响水、照,这三个离得非常近的港,就是如今清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窗。每年都有大量的货物在此集散,大量的金银在此流。而这些流的金银,除了必要的对外采购所需之外,绝大部分都慢慢渗透进了清国的内陆腹地,给当地的经济注了一丝活力。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往往是一个国家工商业大发展的前提。没有西班牙从美洲运回的巨量贵金属,欧洲就不会发生价格革命,同时也不会刺激工商业的发展,整个社会可能就会继续安于原状,至少发展的进程会被大大推迟。

如今清国也赶上了这么一个好时候。白银通过贸易大量流境内,市面上的货币供给量慢慢增加。再加上他们正处于战争期间,对各类物资的需求量极大,因此这些金银在政府或有意或无意识的指导下,有相当部分投到了工业之中,这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裨益甚大。斯宾塞爵士曾经仔细研究过英格兰历史上的价格革命,对于这一点心知肚明。但他同时也知道,清国的体量太大了,同时对外花钱的地方也太多了点,这点钱流进去,效果可能不如欧洲国家那么显著。

与清国相比,顺国的况就要好不少。这个国家常年与东岸做生意,且贸易额很大,虽然赚来的钱大多数都投到了军备之中,但这个国家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提高军事物资的自产比例,同时国内的物产也丰饶一些,再加上国家政策层面对军事和教育的支持,发展应该会比清国快一些。

哦,对了,忘了还有朝鲜和本呢。这两个国家,在斯宾塞爵士看来简直就是两个极端。朝鲜王国不到八百万,但工商业发展速度极为迅猛,国家的改革力度也非常大,他们甚至除了传统的中央六部体制,全面引进现代化的管理体系,比如那个什么农工商部和国防部就很有意思。而且他们整个国家与东岸挂钩,经济的融合程度非常,这足以让他们舒舒服服地吃下很大一部分市场,这对于初期的工业体系来说非常重要。所以,自然而然地,朝鲜这些年的国力愈发强盛,政府财政收连年增长,整个国家呈现猛烈的上升势

与朝鲜相比,本就比较葩了,因为这个国家至今还在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以至于空有两千余万及大量的贵金属储备,却仍然是一个工商业没甚起色的工业国家,白白让外赚了大钱。

不过呢,据说本最近也在振作,打算开始改革了。直接诱因就是他们在于朝鲜王国的对马岛争夺战中惨遭失败,不但本海军遭到沉重打击,前后还损失了数千名陆军军命。德川家族面对这样棘手的挑战,也感到了一丝惶惑,他们不得不召见云集长崎的外国商,商议购买新式军舰和大炮的事。另外,本国内的有识之士也在拼了命地搜集各类新学书籍,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最近一年来,渡海前往宁波和登莱的的数量激增十余倍就是明证。

,已经在痛定思痛了!

斯宾塞爵士对此是乐见其成的。本这么大一个市场,居然被荷兰、东岸以及福建商把持了,这对于志在四海的英格兰而言是无法忍受的。为此,斯宾塞爵士在离开海州后,还打算去一趟本,与本地方藩阀甚至是幕府公方进行接触,看看有没有贸易的机会。

两千多万本市场,是时候需要一个新的场者了。闭关锁国的状态是不可能持久的,英格兰必须及早做好准备——东岸每年可以在远东捞取巨额利润,凭什么我们就不行?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