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零六章 谁才是冒牌?(1/2)

如果与平生所听到的不相符,顾炎武就打开书本验证,必定要弄清楚才罢休。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骑在驴上无事时,他就默诵诸经注疏。

碰上老朋友,他往往记不起他是谁了。

有时掉到崖下,他也毫不怨悔。

顾炎武这样勤学,终于成为学问渊博的大家,没可与之抗衡。

顾炎武曾经客居帝都。

一天,在朝廷做官的王士祯去他住所拜访,对顾炎武说:“先生博学强记,请您背诵一下古乐府《蛱蝶行》好吗?”

顾炎武当即背诵出来了,一字不遗,同座皆惊。

《蛱蝶行》虽然只是一首仅仅五十六字的短诗,但它较生僻,要完整地记在脑海里是不容易的。

历史上关于顾炎武的书法,提到的不多,但是顾炎武的字儿,绝对漂亮。

“就是《洛赋》又如何?”

那中年专家问道。

“你说我是冒牌专家,那么我倒是想问问您这位正牌专家,曹植当初写出《洛赋》究竟是为了什么?”

张天元笑着问道。

这专家可不想在这么多面前丢脸,于是想了想道:“公元二百二十二年,魏黄初三年。

曹植从邺返回封地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一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里,曹植说自己在途经洛水时邂逅了传说中的伏羲之洛,极尽描摹这位佳的风采姿,字里行间充斥着强烈的倾慕之

他就象是一位陷疯狂热恋的年轻诗,把所能想象到最美好的词汇,都毫不吝惜地加诸在这位子身上。

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洛赋》。

其中诸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之类的描绘,已成为千古名句。

在《洛赋》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耳熟能详的曹魏宫闱公案。

据说曹植对曹丕的妻子甄妃怀有仰慕之,却终不可得。

《洛赋》里的洛,其实就是暗指甄妃,曹植籍着对洛的描写,来释放自己内心处最为炽热却被压抑已久的感。

唐代李善在《昭明文选》后的注解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最初想娶甄妃的是曹植,结果却被曹丕抢了先,曹植却一直念念不忘。

在甄妃死后,曹植朝去觐见曹丕,曹丕拿出甄妃曾用过的金缕玉带枕给他看,曹植睹物思,大哭一场。

到了晚上,甄后之子曹睿摆宴请自己叔叔,脆把这个枕送给他。

曹植揣着枕返回封城,途经洛水时梦见甄妃前来与之幽会,有感而发,写成此篇。”

听完此的话,张天元笑了笑道:“这是一个感的故事,可惜的是,编的有点不靠谱儿。

历史上的曹丕,是个出了名的小心眼,对自己的弟弟从来欲除之而后快,七步成诗的故事皆知。

曹植被他死死囚禁在封地大半辈子,最后郁郁而亡。

其他兄弟如曹彰、曹衮、曹彪等,处境也是一样凄惨。

曹丕这种防兄弟如防贼的态度,就连陈寿著史时都有点看不下去,评论说

‘待籓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

这样一个男,如果知道弟弟觊觎自己老婆,不怒而杀之已属难得,怎么可能还会把老婆遗物拿出来送呢?

何况送的还不是寻常之物,而是暧昧之极的枕

后世李商隐揶揄这段典故,写了一句诗:‘宓妃留枕魏王才’,可见枕这东西,是很容易让产生不良联想的。

曹丕再缺心眼儿,也不会这么主动把一顶绿帽子戴在自己上。

由此可见,李善这个故事,编的着实离谱,不值一信。

所谓曹植与甄妃如何如何,不过是文的美好想象罢了。

甄后,是曹丕的妃子。

作为小叔子的曹植居然动了慕之心,这就兄弟之道言,是其不义,就君臣之道言,是其不忠。

不义不忠,大逆不道,成何体统?

于是从古至今,便有一支浩大军,来辨伪正本,诛笔伐。

唐彦谦曾经说:‘惊鸿瞥过游龙去,虚恼陈王一事无。’

陈王,就是指曹植。

刘克庄却说,这是好事之乃‘造甄后之事以实之’。

王世贞又说:‘令洛见之,未免笑子建(曹植字)伧父耳。’

清代又有何焯、朱乾、潘德舆、丁晏、张云等,群起而鞭挞之。

把他们的论点综合起来,大概有如下几点:

第一,曹植上他的嫂嫂很不可能。他没有那么大的胆量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