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八六章 蟠龙纹定器(1/2)
之后,张天元又选了几件东西,基本上凑足了一百万美金。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正当他准备就此收手的时候,忽然间注意到展厅的角落里扔着三只碗,里面似乎还有曾经倒过水,扔过食物的痕迹。
“杰西卡夫,这三个碗也是你的藏品吗?”
张天元好地问道。
“那不是,那三个碗是我用来喂猫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这里有了老鼠,所以我就逮了一只猫放在这里帮忙,那三个碗用来放水、猫食和水果的。”杰西卡夫解释道。
“我觉得这三个碗不错啊,能不能送给我?”
张天元随问道。
“您要这猫食盆嘛?”
杰西卡夫疑惑地问道。
“不瞒您说,这三个碗虽然算不上什么珍品古玩,但却是属于我们中国的东西,放在这里做猫食盆太可惜了,您如果不肯送的话,给您几百块美金也行。”
张天元说这番话的时候,其实心里有些紧张的。
他刚刚看到那三个猫食盆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这三件东西,不是别的,竟然是正宗的定窑瓷器。
中国陶瓷发展到了宋代,形成了一个多种窑系共存、百花争艳的局面。期间尤以代表当时瓷业生产最高水平的五大名窑最为著名。
定窑就是当时并立的五大名窑之一。
它的窑址位于北河曲阳,当时曲阳地区属于定州管辖,故称为定窑。
定窑是唐代继邢窑以后,中国北方地区白瓷生产的主要窑场。
由于定瓷胎料中氧化铝的含量较高,烧出器物的胎质坚硬洁白,釉质坚密光润,受
们的喜
,一直占据北方的广大市场。
北宋中晚期至金,定窑开创了覆烧和白釉印花工艺,形成了其独特的制瓷工艺与风格,名声大震,特别是定窑的白釉印花器更是名扬天下。
这段时期内定窑的造型、装饰,以及烧造方法纷纷为各地许多瓷窑所仿效,竞相烧制具有定窑风格或特征的瓷器,逐渐形成以定窑白釉为中心的“定窑系”。
据洪武年间曹昭《格古要论》记载:“古定器,土脉细、色白而滋润者贵……宣和、政和间窑最好,但难得成群队者。”
这里的政和、宣和,为北宋晚期宋徽宗年号。
所谓的“色白而滋润者贵”、“难得成群队者”,都说明了定窑产品的良和在当时享有的极高声誉,也充分证明定窑的发展在北宋中晚期进
了它的鼎盛时期。
定窑曾一度被官府指派替宫廷烧制大量的御用瓷器。
传世品定器中,有许多刻有“奉华”、“凤华”、“慈福”、“尚食局”、“尚药局”、“五王府”、“禁苑”以及“官”、“新官”等字样的器物,这些字样多为宋代内府的铭款,都是按照朝廷要求定烧的宫殿名款器。
还有部分不署官款的美定器
贡朝廷。
如果张天元没有看错的话,这三件应该是宋代定窑白釉印花蟠龙纹盘!
这可是当时烧造供朝廷使用的贡器。
从三件器物看,制作相当规整,全都采用覆烧工艺,三件沿镶包金边!
也就是传说中的“金装定器”。
金装定器又称“芒金装”、“镶
”等,多见之于五代、宋初权贵阶层使用。金装定器气宇不凡,晚唐、五代、宋早期金装定器要比正烧定器高档。
“芒”俗称毛边,一般指
沿无釉的瓷器,多由覆烧所致。
宋代金装定器,与掩饰“芒”无任何关系,不是为了掩饰芒
的瑕疵,而是一种
加工的高档装饰及文化现象。
宋代芒是指盘、碗在
窑烧制前去掉釉的一圈边
所露的胎骨。
芒生产很考究,决非随意去掉一圈釉了事,而是内宽外窄,一阳一
,阳宽
窄,艺术风格自成一脉。
芒的要求同器物上的刀线产生一样,要求自然、顺畅,忌讳模糊臃肿或做作行为,旨在用刀工体现定窑瓷器芒
的天真烂漫。
除去器皿本身不谈,只看这些芒处理效果,就知道这三件器皿品位及制作该件器皿的陶工水平有多高。
定瓷之芒,是以芒
镶金、镶银、镶铜进
皇室,引起皇室的珍重,称为金装定器。
金装工艺是古代的一种时尚,是为了提高瓷器身份而采取的商品加工工艺,反映当时的审美
趣和
们迷恋金银器的心理,也是为了表明使用者身分尊贵或显示豪华。
而金佃工艺与陶瓷相结合,更赏心悦目,犹如锦上添花。
三件盘都为弧壁敞,尺寸几乎一模一样,其1高5、
径23.1、足径10.7厘米;其2高4.8、
径23.1、足径10.9厘米,其3高5、
径23.2、足径10.6厘米。
大圈足,足跟平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