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362节 百官群谏…小两口的愤怒!(1/4)
关于唐国科举,在泉州时李洛就和崔秀宁商议过。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为了选拔培养自己的
才,科举肯定是要举办的,但考试内容,一定要有所变化。
首先,传统部分的诗词和经史子集,是一定要考的,绝对不能删除。不然,华夏何以为华夏?
第二,必须加上君子六艺。六艺中的“御”,改成骑。考虑如今极少有
会君子六艺,暂时降低要求,能过三艺就成,但是六艺中的“数”属于必考。算术不达标,一切枉然。
第三,必须加上农学,要懂农事,农时,稼穑之道。毕竟现在是农业文明,官员不懂稼穑,没有资格做官。
第四,就是策论。
第五,就是典律,主要是律法。
这就是李洛和崔秀宁制定的简化版科举考试内容。等到将来,还要加上其他科目。
两
细化了甲乙丙丁分级制度,结合分值制度来评判优劣。考试总分是百分。
其中诗词十分,考试内容是命题诗词一首。为何要考诗词呢?因为在古代诗词差的
,审美、
怀、格局、修养、知识面不可能高到哪里去(古代)。
经史子集是三十分,考两场。一场是命题文章一篇,二十分。还有一场是十道常识题,十分,以对错计分,不分等级。
经史子集的考试内容,除了四书五经,还再加《史记》、《汉书》、《唐书》、《左传》、《战国策》、《墨子》等十几种。
六艺是二十分,暂时只考三门,必考算术,选考两门。其中算术十分。虽然分值不大,却极其重要,因为这门科目是一票否决。算术达不到乙等的,其他科目再好,不予录用。
策论二十分,命题文章一篇,考的是时事,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农事十分,考农时,作物,稼穑之法,灌溉等,全是常识题,以对错计分。
典律十分,主要考《唐国简律》。
两
搞得考试内容,虽然诗词,经史子集,策略这几个传统考试科目仍然占了六十分,但加考了君子六艺,强化了算术的地位,又加考了农事和典律。
考试成绩优异的,可为县令,县丞等县官。成绩良好的,可为县衙各房主官。成绩合格的,可为乡正,书办,吏员等官。
没错,借着科举考试,参考后世公务员制度,改吏为官。以前不算官员的皂隶,乡正,书吏等,全部算成官员,都要经过国家考试上岗,让君权下乡!彻底掌控基层。
相对宋代的科举考试内容和官吏制度,这已经是个很大的突
了。
至于理科方面的考试科目,对不起,现在根本没有实施的条件。
科举制度本身是好的,从隋唐开科举,到后世现代,除了中间废除了不到百年,仍然换了个名义在继续使用。
关键在于调整考试内容。
等到崔秀宁把开科举的内容在朝堂上抛出来,其中考过宋朝秀才的官员,如林必举等
,都有点懵了。
算术科目不行,其他成绩再好也不录取?还要考农事和六艺?这……
几个秀才官员很想反对,但是看到崔秀宁不容置疑的语气,他们的话还是咽了回去。
考就考吧,反正诗词策略,经史子集加起来也有六十分了。
崔秀宁道:“今
是四月三
,一个月后的五月二
开考。无论什么
,只要有唐国户籍,都可以考试。”
林必举听得心里一跳,赶紧问道:“夫
,那
子……”
崔秀宁笑道:“
子自然也可以考,一成的录取名额,可以留给
子。”
子做官有什么好处?有,而且很大。首先,能够促使
子接受教育,打
无才便是德的枷锁,极大的优化
力资源。
子的知识水平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层次也就高了。社会的能力,也能得到最大释放。
第二,能够打
男子统治的官场,让过于理
冷漠的官府,变得感
一些。
第三,就是
别监督,
阳互补。有不少职务,
子比男子更加适合一些。
事实证明,少数
子参政的政府,比全是男子的政府,更加廉洁高效,也更稳定。
可是林必举等
听了,却眼皮子直跳。自古哪有
子考试做官的道理?那成何体统?
子无才便是德啊。她们只能相夫教子,焉能抛
露面,甚至充任官吏?
倘若
子做了官吏,那置丈夫于何地?置父亲于何地?置兄弟于何地?
如此以来,夫纲何存?父纲何存?于男
大防,儒家礼教大有
碍也!
哪怕只有一成的录取名额,那也大大不妥。
林必举他
吸一
气,跪下说道:“微臣,恳请夫
收回成命,
子参加科举,自古未见成例,夫
万万不可啊。”
好几个文官也跪下来,接着虎古等几个武官也跪下来,恳求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