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7、938节 不怕大唐之怒么?(3/4)
层的守卫。
北寺最中心的“细脱拉章”(殿堂)之内,吐蕃至高无上的大宝法王,正在和两个年轻的僧
“讲法”。
旁边侍立的,只有八思
最信任的弟子桑格等
。
“大师,陛下曾经说过一句话。陛下说,汉
和吐蕃
,本就是一家,俱为炎黄后裔啊。”一个年轻的僧
说道。
这两个年轻僧
虽然穿着萨迦派特有的花袈裟,也剃光了
发,可是神色和其他僧
有些不同,看起来有点怪怪的。
另一个年轻僧
也笑道:“不错,陛下的确曾经说过这句话。吐蕃
本是迁移到高原的炎黄后裔,这是确凿无误的。汉蕃一家,可不是一句
号。以大师的智慧,当不会认为,大唐天子
出妄语。”
“说起来,陛下对大师,一向是心生敬仰。陛下曾说,天下有道高僧,如今只有八思
。”
八思
年约五旬,宝相庄严,双目
邃湛然,目光平静。他听到两
的话,神色全无一丝波动,淡淡说道:
“大唐皇帝之言,老衲自然信得。只是,老衲乃世外之
,两位贵
之言玉老衲,直如清风吹白云,白云飘散不是云。”
“世间皆有缘分,兴者兴,如三月花开。败者败,如五月花落。开者自开,败者自败。”
意思很明显,我不想管这些。管也没用。
这些话,到底是不是他的真心之言,就不得而知了。
两个年轻僧
目光幽幽的打量八思
的表
,意欲从这吐蕃高僧脸上看出对方内心的想法。
然而,他们看不出什么。八思
犹如古井不波,神色自若,全无端倪。
说起来,八思
在密宗高僧中,可谓一个异类。
他固然
通密宗佛法,也是当今的密宗教主。可他的做派,却又和一般的密宗僧
迥然不同。
什么大欢喜,
皮法器这些东西,八思
不但不提倡,还持反对态度。
他本
认为,这些事物,乃是天竺和苯教遗毒,实与佛法慈悲背道而驰,属于夜叉道。
但,八思
的特点又是,凡事不强求。他无意通过改革的方式,强迫密宗僧
放弃这些夜叉道。在他看来,这同样也是“强
所不欲”。
在世俗之
看来,这当然是不作为。或许在他自己看来,这就是“不放不往,持我心念。”。
这是一个有大智慧的
,可实在是有些不作为了。可事实上,他也很清楚,就算他要改革密宗,也做不到。
八思
通汉语,双方的
流毫无障碍。
年轻僧
道:“既然大师如此淡然世外,为何当初蒙古大军占领吐蕃,大师还要亲自去见忽必烈,为吐蕃
请命,接受元廷国师帝师之职呢?”
这就是诛心之问了。
八思
淡淡一笑,“为吐蕃苍生,也为佛家昌盛耳。此,本就是老衲之缘法,随心而至,随行而去也。”
好吧。两个特务服了,一时竟然无法可说。
过了一会儿,一个僧
喝了一
酥油茶,问道:“那么,大唐天兵今来,大师就不怕吐蕃苍生受苦,不怕佛家不再昌盛了么?”
语气大有咄咄
之意。
八思
垂下眼帘,“正因为是大唐来,是以老衲不怕吐蕃苍生受苦,也不怕佛教受难。是以,老衲何不作壁上观。”
什么?
两个特务对视一眼,目中都露出苦笑。
这老和尚…
他说的没错啊。既然猜到大唐来吐蕃不会让吐蕃百姓受苦,那么他为何还要
手呢?
这就是他不愿意和大唐合作的理由么?
另一个特务冷笑道:“大师之言,怕是说对了一半。陛下仁慈,乃不世出之圣
,视吐蕃子民为己出,当然不会为难吐蕃百姓。王师本就是大光明菩萨,为解救吐蕃苍生而来。”
“可是,大师为何如此笃定,大唐不会难为密宗呢?大师难道不知道,大唐以道为国教么?呵,我大唐对佛教,可并不宽容。要是大师不与王师合作,就不怕王师之怒,佛塔喋血么?”
威胁,肆无忌惮的威胁!
大宝法王微微一笑,手做拈花状,“大唐以道为国教不假。可佛本是道,佛可为佛,佛可为道。”
他指指西边,“西域苦多,非佛法无以普度苍生。是以,佛家无恙,密宗亦无恙,此亦缘法,也就是你们所说的天道了。”
两个特务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目中看出了惊讶之色。
这个八思
,实在是太聪明了!
不服不行啊。
八思
竟然猜到了,大唐不会把密宗怎么样。不但不会灭了密宗,还会用密宗来“教化”西域,用密宗来对付西边的某某教。
这可是大唐没有宣之于
的大略,竟然被八思
如观火。
这个八思
,对大唐国策可谓一清二楚。
两
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