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1章 西出榆关(2/2)
。所以,一直驻扎在城外,反打契丹谷的骑兵营,便义不容辞的担当起了,替掩护全军行动的重任。
有了骑兵营在两翼的掩护,在中路行进的大军,便有临敌列阵的时间。不客气的说,只要李家军列好作战阵形,那就基本上在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上的汉军和原蛮族作战,只要汉军有时间摆开阵形,蛮子们在大多数
况下,都不敢舍命去硬攻,而只能采取断粮道、轻骑袭扰这些所谓的狼群战术。
那个永远无法封侯的李广,以五千对抗数万匈
骑兵的围攻,在绝对的兵力劣势之下,直到弓弩
完,方才战败被俘。
如今的李家军,无论是战斗经验、武器装备,还是组织纪律,或是基层军官团的
程度,都远远胜于李广所率领的郡县兵。
兵法有云,夫战,以正胜,以合!
李中易的用兵原则,极为持重,宁可不胜,也绝不能轻举妄动。这一点,倒是和秦末名将王剪十分相似。
想当初,秦国伐楚的时候,脑袋发热的赢政,起初信了嘴上无毛的李信,只派出二十万秦军便想灭楚,竟被项燕杀得大败亏输。
最终,赢政放下身段,主动上门,诚恳的请出王剪,授兵马六十万。王剪也不负秦王的重托,领着倾国之兵,步步为营,稳打稳扎,最终灭了强盛一时的楚国。
六十万秦军攻击四十万楚军,并且没有给楚军的主帅项燕,任何可以侥幸的机会,这就叫作堂堂之师,以绝对的实力取胜。
六万大军出榆关,队首已经在十里之外,负责押阵的近卫军先锋,却连城门都还没走出。
按照惯例,参议司以及辎重营、炮营、工匠营等辅助军种,都随李中易的中军一起行动,由近卫军负责守护。
直到太阳悬于半空之时,原地休息已久的近卫军才接到了开拔的命令,大家纷纷起身,在军官们的令声中,列队出城。
“爷,您站一宿了,不如回马车里歇息片刻?”李云潇担心李中易身体吃不消,壮着胆子凑过去小声提建议。
李中易见近卫军的先部队已经出了城,便点了点
,在亲卫牙兵们的簇拥下,迈步走下城墙。
城墙边的台阶下,十余辆高大宽敞的四马车,一字排开,显得气势非凡。
李中易走到四马车旁,并没有马上踩着长条木凳上车,而是停下脚步,轻轻的拍了拍粗大的车辕。
四马车,其实在开封城中的某些商户那里,很早就使用了,并不算特别稀罕的事
。当然了,开封城里的四
马车,大多数
况下其实是用牛拖拽的,并且没有前
转向的悬挂
轴系统。
由于好问题,李中易曾经仔细的研究过《清明上河图》,图内就有四
马车的清晰记载。
然而,无法转向的四马车,仅仅只能在街道宽阔的开封城内短途直线运输,只要离开了开封城,便会寸步难行。
身为政事堂相公之一的李中易,当然知道四马车无法在普及的原因。核心是,除了勤修驰道的秦汉两朝之外,历代的皇朝都不怎么重视修路的问题。
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除了李中易明白之外,再无知晓其中的逻辑。
另外,即使朝廷心血来的修了官道,也不会去注意养护的问题,以至于,道路始终出于残
不堪的状态。
晴天倒也勉强。只要下了雨,泥泞的道路上,别说四马车了,就算是独
车,也很容易被坑洼所困。
此次西出榆关,沿途皆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道路状况远胜于中原地区。
李中易现在并不缺马,比两马车更加宽敞和舒适的四
马车,由着四匹甚至八匹良马拖拽着,既保证了行军的速度,
也舒服许多,何乐而不为?
至于四马车的转向系统问题,其实呢,在有
轴的基础上是很容易实现的,只需要将前
的悬挂改为一个大圆盘即可。
将车辕与车身衔接的部分与前悬挂结合,使得马匹转向的时候前
的悬挂也跟随整体转向。由于,车
中滚轴的作用,前后车
能够自动自行调节各
的速度差。这种悬挂方式无法做过小角度的转向,无法做速度过快的急转向,且对前
的悬挂和整个传动体系的结构强度要求较高。
不过,拥有转向系统的四马车研发制造成功的背后,隐藏的是高丽工匠
隶们的血和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