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2/7)
不理解移民南迁政策的重将,大有在,只是,在李中易的威压之下,不理解的也必须执行到位罢了。
杨烈其实是个军政双优的顶尖才,只不过,他追随在李中易的左右,历练了好些年,也跟和读了不少的兵书和史籍,
切的了解,李中易对于权力制衡的高度重视。
在李家军中,都以上级别的军官,在讲武堂内,不仅要学习军事理论,更要学习政务处理原则。
所以,军中的袍泽们,大多跟着李中易的叫法,称讲武堂为军政学堂。
远的且不去说它,单单是在这平卢节度使的辖境内的的六州之地,军中身有残疾或是体力不支的营指挥或都们,很多都转任了民职。
按照李中易的规定,营指挥一般担任县里的巡检使兼屯田使,实际上,承担的是县尉和部分知县的职责。
至于都们,大多转任亭长。不过,此亭长非秦汉之时的亭长,其职权范围大致相当于,乡长兼乡派出所长。
其实,李中易制定的军转民政策,参照了县团级、乡科级的部制度。
李家军中,一个都的兵力,其实就相当于近现代的一个半连。
可问题是,在都以上,军以下,只有营这个基本建制单位。李家军中的一个营,总兵力接近千,至少也有七、八百
,正好是团级编制。
团和连都有了,唯独现代的营级编制,完全是个空缺。李中易也不好照搬照套,索规定了,都
当亭长,指挥当县令。
解放初期的军转制度,在安置部队部,巩固红色政权方面,不仅有其合理
,更有其必要
。
李中易照着葫芦画瓢,在没有改变现有官僚体系的前提下,将整个平卢辖区内的军政大权,全都集中到了手中。
跟着李中易一起出生死的袍泽们,个个都是可信的骨
力量,李中易把他们撒
民间,等于是变相
坏了皇权不下县的大bug。
在李中易看来,皇权不下县的丑规矩,等于是把县城以外的控制权,到了乡绅、土豪、恶霸或是大地主们的手上。
皇朝周期率,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土豪劣绅们,利用手里的乡间实际控制权,不断的侵蚀自耕民的土地和利益。
不管是哪朝哪代,自耕民越少,则可用之财不断减少,可用之兵也益衰败。
换句话说,正是因为皇权不下县的陈规陋习,导致官绅和大地主们,与朝廷中的代言们,互相勾结在一起,周而复始的做着同一件大事:努力掏空朝廷的财赋基础,肥了他们这些既得利益集团。
李中易如今正处于打天下的时期,手里边也腾不出太多的骨力量,帮着控制农村基层政权。
不过,平卢节度辖区内,既然是李中易的地盘,肯定要优先巩固基本盘面,试点下军转官员管理民政事务的可行。
平卢节度,在后梁朱温被杀之前,其实是非常繁华富裕的地区。
只可惜,石敬瑭引契丹南下帮着抢过帝位之后,契丹
猖狂的打
谷,竟将平卢的很多地方,比如说,青州和淄州,变成了百里无
烟的死亡区域。
从那以后,整个平卢地区的西部,一直到莱州附近的广大区域里,可谓是荒芜烟,一蹶不振。
本朝太祖郭威登基之后,采取休养生息的国策,大大的减轻了民们的负担。
柴荣接掌大位之后,不仅继承了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更是鼓励农民开垦荒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大约十余年繁衍发展,登莱地区渐渐出现了生机。
李家军的此次北伐,据不完全统计,一共从安喜、平州、望都等幽蓟大平原,掳掠了超过二十五万丁的移民。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契丹国南京道,总共也就只有二百多万汉民。
眨个眼的工夫,李中易就夺走了超过十分之一的汉民丁,契丹
这次的损失,可谓是极其惨重和巨大。
平卢节度辖区内,大约有八十多万,再加上这次掳来的二十五万余
,总
数已经超过了一百万。
在李中易的眼里,这一百万,除开老弱病残和
孺幼童,至少可以练出五万
兵。
仅靠平卢的资源,养兵十万的话,除非是刮空地皮才有可能。
不过,李中易征服了拥有三千里锦绣河山的高丽国,用高丽国三百多万老百姓的血,供应整个大军的后勤物资,勉强可以支撑得住。
再加上,南迁的二十多万汉民,三年后开始粮纳税,李家军哪怕暂时有些困难,也只是短期的而已。
******************************************
“主上,此诚帝王之基也!”刘金山陪着李中易,绕着江华岛上转了一整圈后,不由兴奋的嚷嚷出声。
李中易微微一笑,在朝廷重臣们的眼里,一向被视若无物的高丽国,如今反而变成了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