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1章 计划经济(1/4)
李中易驻马于小山坡之上,手里的单筒望远镜,由远及近,最终停留在忙碌着农活的新移民身上。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这些刚分到田的移民,都是李家军用刀枪和皮鞭,从幽蓟大平原上强行带到平卢的汉民。
早在秦朝以前,中原地区就面临着北方蛮族犬戎的巨大军事威胁。西周的国都镐京,就是被犬戎所,周朝被迫东迁,史称东周。
秦朝建立之前,匈逐渐兴起,遂有始皇安排蒙恬北守长城的战略决策。
然而,契丹国和传统意义上的原蛮族,有着本质
的不同。
在契丹国之前,无论是犬戎,还是匈,都是以游牧为主的弓马民族。
自从后晋石敬瑭献出燕云十六州之后,契丹国摇身一变,成为了弓马和农耕并存的复合型政权。
更重要的是,自从晚唐以降,中原地区战不断,城
变换大王旗的速度,简直比翻书还快。
但是,契丹国境内,却一直享受着难得的和平。没有战的幽蓟大平原,不仅粮食产量高于绝大部分中原地区,更重要的是,就连冶铁技术也已经超过了中原。
原因其实很简单,中原的混战迫使汉工匠们背井离乡北上躲避战
,结果却白白的便宜了契丹
。
李中易没有急功近利的打算,饭总要一一
的吃,事总要一点一点的做,量变足够大的时候,才会导致最终的质变。
按照持久战的原则,李中易秉承敌少一力,则我强两分,甚至是三分的正确国战逻辑,强迫同族的兄弟姊妹们,南下到了平卢。
由于契丹此前的掳掠,以及军阀藩镇们的
战,平卢地区如今的
,比最高峰时期,少了大约十倍。
俗话说的好,多好办事,
少好分钱!
平卢地区的大地主们,死的死,逃的逃,无主的良田几乎遍地都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大大减轻了李中易分田到户的阻力。
李中易放下手里的单筒望远镜,轻声叹道:“小老百姓最可怜,我迫使他们背井离乡,抛弃祖上留下的基业,应该是恶中的大恶
。可是,我只是分了点田地给他们,借了农具和耕牛给他们而已,他们骂我的声音,便小了许多。”
刘金山点着,也叹息道:“小民们只要有
饭吃,便会感恩戴德。”
李中易是何许也,他马上听出刘金山话里的小刺,其潜台词是:李中易应该与民休息,而不应折腾
民们。
在李中易接触的文官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纯粹的书呆子,这些以为读通了圣贤书,便可治国平天下;第二种则是有些
怀的文官,他们比较重视与民休息,强调无为而治;第三种文官,也是
数最多的一堆
,他们嘴上大谈圣贤之道,私下里却党同伐异,拼命的往家里搂好处。
这呐,都是具有两面
的复杂物种。在整个官僚集团之中,不
一件好事的小
,其实是不存在的。同理,专门利
,从不利己的所谓圣
门徒,李中易至今也是从未见过。
刘金山就属于读过圣贤书,非常推崇两汉无为而治的少数文官之一。他为了替民说话,不惜当面得罪李中易,单是这份
怀,就足以令李中易多看重三分。
几十万,被刀枪驱赶着离开家园,一路上难免会遇上各种困难,哭号埋怨在所难免。
都有恻隐之心,李中易也不例外。只不过,他和刘金山站的高度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必然会有较大的差异。
“光清啊,自晚唐以降,我堂堂炎黄贵胄,屡屡沦落于蛮夷的铁蹄之下,究其根本,就在于彼此不团结,无法聚沙成塔。”李中易抚摸着“血杀”漂亮的鬃毛,感慨万千的说,“大大小小的藩镇,为了私利,不惜勾结异族侵我华夏。嗯,石敬瑭这个沙陀族的败类,就是典型的例子。”
“国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李中易扭盯在刘金山脸上,“幽云十六州,本为我华夏之故地,必须尽早收复。若想解民于水火之中,我中原多一分
力和物力,将来倾力北伐之时,便少残害一个同族的兄弟。在这件事上,必须算大帐,而不能只看眼前。”
刘金山听得懂李中易的话外音,也算得清移民南迁的利弊,可是,被所谓圣贤书熏陶多年的脑袋,一时间也难以彻底转过弯来。
李中易见刘金山一直沉默不语,他不由暗暗点,这年月,骨
硬的文臣,属于稀有动物的范畴。
说实话,刘金山的文采并不咋的,但他有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执行力特别强悍。
哪怕,刘金山再不赞同李中易的做法,只要李中易下决心作出的决策,他都会尽心竭力的去执行,而绝不会阳奉违。
刘金山只是有些执念于无为而治的古老怀罢了,他不仅不傻,反而
明过
。否则,也不会被李中易看重,并任命为平卢节度副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