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沈国生的大局(2/3)
的官场还是有些略显稚。
沈国生接过成清宁递过来的茶杯,放在嘴边轻轻抿了一,今天上午从省城出发赶到海州,先是跟海州市几套班子成员见面、接着开班子见面会,然后是
部大会,再然后又要安排组织部官员、与原市委书记薛绍华进行工作
接,直到这个时候才有机会稍稍休息一下。饶是沈国生在团总部的时候就以
力充沛著称,也有些吃不消。
“清宁啊,官场这个地方。是最能磨练的,不管是遇到什么事
,这里都要多一根弦,要多琢磨。”沈国生伸手点了点太阳
,比划了两个圈:“你觉得,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成清宁知道沈国生是要点拨自己,他连忙想了想。然后沉吟着说道:“我觉得,是因为书记您初来乍到。还是要先熟悉况,跟海州的官员打好关系……我只是觉得,就算是这样的话,也没有必要将包飞扬抬得那么高。莫非、莫非是树大招风?”
“清宁啊,你知道我在团总部工作这几年最大的体会是什么吗?我告诉你,是两点,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个你要仔细琢磨。”沈国生微微一笑:“你这些天是不是跟那个原来海州造船厂的部有接触?”
沈国生的话跳跃比较大,不过成清宁已经习惯了,跟在领导身边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沈国生与成清宁家颇有一些渊源。也愿意点拨他,但是一来领导不可能像教小学生一样,什么事
都给你讲解清楚。二来这些东西也只有自己体悟才会
刻,别
说太多,你自己没有体会的话,也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能够得到沈国生的看重,成清宁靠的也不仅仅是家世,毕竟在真正的权贵面前。他的家世也并不算什么,他的悟还是很强的。很快就明白了沈国生话里的意思,当然有些
刻的东西他一时半会儿还没有想明白,还要等以后慢慢思量体会。
他点了点道:“是原海州造船厂的厂长郑映泰,他对海州船舶工业的
况还是比较了解的,我看书记您对这方面的事
比较关心,就跟他接触了一下。”
“那你为什么不跟包飞扬,或者墟沟的王立鹏联系呢?”沈国生微微一笑,成清宁的意图他当然明白,成清宁早几天到海州,希望帮他提前了解海州的况,做一些必要的准备与铺垫。成清宁、郑映泰等
的想法都差不多,认为沈国生想要将海州的船舶工业抓在手上,也需要有
帮他,熟悉海州船舶工业
况但是又被包飞扬等
踢开的郑映泰似乎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不过沈国生本显然并不这样认为:“海州船舶工业现在的局面是由大宙重工的投资以及海州船舶工业集团的组建而打开的,新的海州船舶工业集团看似是由海州以前的几家船厂重组而成的,但是重组的那部分资产价值非常有限,海州船舶工业集团手上最有价值的资产是他们拥有的两个园区、熟练工
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投资项目。现在这个局面是全新的,变化翻天覆地,以前的那些经验,并没有多少价值。”
“我明白了。”成清宁点了点,沈国生这是看不上郑映泰,郑映泰或许熟悉海州船舶工业以前的
况,但是他的能力,在海州船舶工业现在的格局面前,恐怕已经没有任何价值,至少价值并不大。想要利用一个连千吨级以上的船舶都没有造过的老船厂的
来控制现在这么大局面的海州船舶工业,显然有些异想天开。
风物长宜放眼量,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眼界要宽,所以沈国生选择了引江海船厂,从而掌控江北船舶总公司的项目,这个动作足以形成海州船舶工业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加上沈国生作为海州市委一把手,已经不再需要担心在船舶工业的发展上没有发言权。
就算是这样,郑映泰也不是没有任何价值,但是如果因为接纳郑映泰而与包飞扬对立、冲突,甚至只是造成紧张关系的话,那也并不值得。这就体现了沈国生那句话的另外一个意思,哪怕包飞扬与他并不是一条线,但是着眼于大局,显然还是大家团结起来搞建设更有利,至于以后会不会因为分歧而走向对立,那也是以后的事。至少目前就搞对立,是不明智的。
“你再琢磨琢磨,求同存异,这是我党最大的政治智慧之一。”沈国生看了成清宁一眼,说道。
“好的。”成清宁连忙点了点。
实际上,沈国生还有一些话并没有跟成清宁说透,他愿意与包飞扬“求同存异”,除了上面说的要从大局着眼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很清楚包飞扬的能量,他并不觉得自己轻松压住包飞扬。也只有旗鼓相当的对手,才值得他去团结。
另外还有一点也与这个有关,在团总部做青年工作,他对中央那一套年轻部的培养路线有所了解,像包飞扬这种从基层成长起来,各方面表现优异的
部,已经被列
重点关注与培养名单。莫欺少年穷,更何况包飞扬一点都不穷,他当然不会冒险主动
恶。
第二天,市委书记沈国生、市长邱成德一行来到临港经济开发区,对临港经济开发区进行考察。沈国生前不久刚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