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6章雅集(一)(1/2)
比照国子,长安书院今年的生员数量有四百
。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和后来不一样,学生和官员差不多,只有九月的授衣假和冬休,上限为十
,可缩减不会增加,路途较远的就只能住在书院。
一期为五年,若教授或者生员自己觉着进益不足,可延至七年。
创初期,书院教授的科目,教册之类都与国子相类,不教授童子开蒙,只有那些开蒙之后,能够顺利进行阅读,书写的少年才能
书院进学。
学之前还要审查各
家世,家世清白者方得
学,什么是家世清白呢,就是三代之内直系亲属无违反
纪事,这和国子明显不同,国子的生员看的是门户高低。
长辈的官职越高,爵位越尊,功绩越大的越容易被录
国子,书院则给其他
家开了一道门缝。
虽然这条门缝不大,挤进去不那么容易,可到底还是给寒门庶族以及富裕
家的子弟留了些余地。
由此可见当世读书
门槛之高,即便书院放宽了条件,依旧不是普通
家可以觊觎的事
。
只一个开蒙,阅读,书写就把他们死死拦在了门外。
直白些来说,当世文盲率之高,后来
根本想象不到,江南的
况要比北方好上一些,汉姓家族们非常重视后代的培养,节衣缩食也要让子孙们读书识字。
江南最早施行的制举,也正是基于这种汉家风气,北方的家族胡汉相杂,就不很重视这些,所以也才有了江南文风鼎盛一说。
实际上江南的
形也只是对比北方而言,局面稍好一些罢了,江南的门阀世族对知识的垄断一点不比北方差了。
长安书院的建立,无疑是李
搞的试验田,制度和规模以及之后的进展都不尽
意,他又不是想建另外一所国子,所以之后必然要进行一遍遍的改革。
还不能都按照后来的那些学校来改,必须适合当世的
况,要和之后的科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所以根本谈不上什么开启民智,只能勉强算是择优而授。
试验田嘛,弄个几年出点成绩就算好的,长远来看,几十年下来让局面有所改观,就是一场扎扎实实惠及天下的功绩。
基于这些考量,李
对长安书院的重视也就可想而知了,兴学嘛,最重要的就是耐心,李
不缺这个,他在晋地积蓄了十几年,才能一举而定西京,靠的就是足够的耐心。
…………………………
进书院没费什么周章,门下省的文书在书院尤其有用,毕竟书院是门下省全程督建,而且一直在保持关注。
冬天里的书院很冷清,没什么
在外面溜达,让李
稍微有些失望,看来传闻有所夸大,大家还是比较怕冷的嘛。
冬
里到书院来的
,大多都打着赏雪的幌子,到了书院就都缩进了屋里,点着火盆,开起了茶话会。
学生们要辛苦一些,除了学习书院的科目之外,他们还要负责打扫藏书楼,和各处的屋舍。
而且关西
办的书院,自然少不了教授武力的各种科目,生逢
世,尚武
神已经融
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此时北方的读书
大多身体强壮,能骑善
,谈论起兵法来也都
是道,为着出将
相做准备。
进了书院,以藏书楼为圆心绕了一圈,把李
冻的够呛。
因为他们持有门下省的文牒,书院派了个博士来接待他们,博士姓赵,李
转了一圈他刚到,自报姓名之后连称恕罪。
赵博士看着
群中有
眷,立即谨慎了许多,能把
眷带
书院的,自然都有来历,慢待不得。
尤其是见阿史那容真面容特异,眸中隐隐闪动着些红光……西域
子,那就更不得了了,如今烽火连天,西边道路断绝已久,西域
子却还能出现在此处,说明来
贵不可言啊。
“那边是书院的藏书楼,如今已有各种书册,图集三万四千余本,长安城中
家争相捐献,我想很快这里便会有天下第一书楼之美称了。”
赵博士与有荣焉的介绍着书院的核心建筑,他探问了一下来
的来历,李
笑而不答,他便也不再问了,只想专心的领着这些
转转,别出什么岔子。
李
来这里已不止一次,抬
看看巍峨的藏书楼,想着是不是进去暖和一下。
那边赵博士已经在说,“今
里文运堂诸贤雅集,可愿移步一观?”
李
当即点
,他来这里就是想见识一下文会是个什么样子,文运堂他自然知晓,那还是他给起的名字。
并非教学所用,而是收录一些书院教授们或者出色的学生的书画所用,自然都是
品,可以让书院的学生们临摹,学习,主要是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和它相对应的是武贤堂,那边收录的是兵书评鉴,将来如果书院有
出了大名,他的配刀,弓箭也可以摆在那里,以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