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6章扶桑(2/2)

没有搞不定的事

倭国的弱小有点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从捷报上就可以清晰的体会到,倭好像没有进行什么像样的抵抗,就被唐军冲进了家里面。

无趣的放下捷报,在太极殿中溜达了起来。

对于倭,他是有些执念在的,可这么简单的灭亡了倭国,让他的心受到了影响。

比如说李靖没怎么杀,你不屠个城什么的怎么对得起后代子孙?

好吧,皇帝内心的吐槽之声没听得见,之前的计划也不会有所改变。

“传诏给李靖,倭国即灭,明年便可回军……”

在殿中值守的是新任散骑常侍郑晟。

洛阳,出身荥阳郑氏,做过王世充的秘书郎,归唐之后在国子监任职,不论家世背景,还是才学,都没的挑。

只是因为曾经从贼的经历,在国子监一待就是两三年没动地方。

…………

攻倭一战该怎么善后,李和臣下们商量过几次,心里已有定计,等的其实就是李靖的捷报而已。

他没给李靖限定期限,可大家对此都有所预计。

明年有一年的作战时间,超期的话,只能说明倭把唐军拖进了游击战的泥潭,李靖领兵无方,是撤军还是换个领兵就得提上程了。

可李靖把这个进度大大的给提前了,不管李有多复杂,但这肯定是件好事。

明年就会有一大批外来务工员加到大唐的基建大军当中去,将来几年整个社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外来务工员的贡献。

…………

给老丈的回信其实大致就是几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实行三岛分治的策略,把倭国列岛划分成三郡,不需要再有什么倭王之类的东西,大唐也不需要这个藩属国。

借此机会彻底将其纳到大唐版图之内才是正经。

整个倭国列岛将作为大唐的东海道存在,加上虾夷岛,东海道将有四郡,大唐会派出官吏,加上当地顺服的倭,一起进行治理。

二来就是上面,李令李靖回军之前,把倭尽可能的先装船运送到大唐,留下一些在岛上耕作即可,倭种出来的稻米是倭贵族专享,听新罗说很不错的样子。

中原的稻米种植还方兴未艾,大多数吃的还是粟米饭,倭国的稻米运过来,可以改善一下生活……

其实这是扯淡,那点稻米真不了大唐的法眼,只是中间产生的易,才是李愿意看到的事

这是大唐进行海外贸易的开端,不论是新罗,百济,还是倭国列岛,要把贸易先做起来,看看效果。

毕竟贸易之事,追求的就是一个有利可图,不论是国家还是商,亏本的买卖不是不能做,可那绝不会长久。

这事必须慢慢来,大唐的船只还不够多,船还不够坚固,必须积攒更多的力量,才能把沿海都变成大唐的禁脔。

倭岛上还有什么特产需要惦记?那自然是银矿了……

矿产之上,倭国位于活火山带上,各种石英,硝石等都很丰富,可当前用不上,还是金银最为实惠。

不懂复杂的经济学,他只知道先挖回来用着,至于造成物价高企的愿景,到时候再说。

这事没必要跟李靖说,随后他便令少府监韦节,派到倭国去探明矿藏,开矿的都是现成的,相信用不了多久,大唐银宝短缺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了。

海外之地一旦占据下来,就像裴行俨等所想,大唐又多了一块可以流放犯,贬斥官员的地方,殖民嘛,也就是这点花样了。

西边的那些型生物给大家的印象比较刻,照着做也就成了。

以中原文明的同化能力,做的会更为完美一些,当然了,其间的残酷之处,谁也不能避免。

随之李又诏,在倭国列岛之上设下东海都护府,统辖倭国诸郡军政事宜。

而倭国这个名词也已不再适用,李也只是想了想,便将那边的岛屿称之为扶桑列岛。

三神山没寻见,先拿扶桑之名来用一用。

…………

大唐的第一个都护府就此诞生,大都护这个位置不是给李靖准备的,选上李还得跟朝臣们商量一下。

反正按照李的一系列作来看,之后不会有再把小子这个让分外不适的名字赐给倭了。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