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节 寻找弱点(1/2)

她坐在船尾的甲板上,装着低整理渔网,从斗笠下面观察着澳洲的港。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澳洲停泊着许多大船的主要港是不允许民船进的,正如他们的主城也许外一样。

对民船和外开放的,只有设在城市西面的一小片地区,整修了一个天然的小港,然后环绕港修了一条街道作为商业区。

这个商业区任何都可以出,在这里做买卖。虽然它也被栅栏和壕沟环绕,但是它和主城区之间用壕沟隔离开得,必须通过岗哨和吊桥才能进主城区――澳洲对外非常警惕。

李丝雅已经观察到,在旗山山顶,澳洲设有炮台和塔楼。妹说过他们的大炮程极大,看来并不是虚言――否则不至于设炮台在山顶上。

仅仅从海上看到的澳洲的规模和实力,李丝雅就知道在东亚没有哪一家能够用“正攻法”摧毁这个城市了。台湾岛上不管是近在咫尺的荷兰、闽南移民集团还是远在岛屿北面的西班牙,都显得微不足道。

要让荷兰和澳洲翻脸,难度实在太大。

李丝雅的信心有些动摇。但是她很快想到,荷兰身后还有整个东印度公司。如果真得能够激怒荷兰,让他们意识到澳洲的存在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他们一定会倾巢出动来和澳洲决一死战。

要做到这点,就得看自己的手腕和本事了。

“我们要靠港了。”船老大小声的提醒她。

李丝雅点点

渔船很快就进了港――因为船上悬挂着海岸警备队发给的捕鱼许可旗,没有来盘查询问,这艘小渔船很快就停泊到栈桥边了。

上堆满了装满渔获的藤筐和木箱,地上散落着鱼鳞和散落下来的小鱼虾。浓烈的鱼腥味弥漫在空气中。不时的,男或者,两一组的杠着沉重的还滴着海水的渔获“吭哧哼哧”的从栈桥上走过。

距离栈桥不远地方的一座茅顶的大木屋是渔业社的收购点。这里还代收捕捞税。门设着一大排的“地秤”――李丝雅还是第一回见识这种装在地上的秤。她在东亚沿海见识到最多的是中国的吊杆秤。不管是在澳门还是达维亚,中国商们总是拿着大小不一的杆秤称量着各种货物来买进卖出。以至于荷兰、英国也不得不在某些时候接受他们的度量衡。

渔民们把渔获放到地秤上,司秤员移动下就很快报出了斤两。监收的翻看着渔获,很快报出了渔获的品名和级别:“一级”、“二级”、“特级”、“等外”……

旁边的一块大黑板上,书写着各种渔获的种类和等级收购价目表,李丝雅觉得这毫无价值,因为几乎没有渔民认字的。这种按照种类分级收购的概念在传统的中国渔栏里也有,但是渔栏主利用渔民全是文盲和对渔栏提供小额贷款十分依赖的特点,往往以好说坏,任意舞弊。上好的鱼虾,到最后往往是被压到廉价至极的水平才能卖掉。有时候海上丰收,船刚一靠岸,这边渔栏马上关门停收,借此压价。

李丝雅不是到这里来考察渔业的,但是她很敏感,知道这是澳洲拉拢心的一种手段。“按质给价”、“公平买卖”,能做到这两点就立刻能争取到很大一部分心。特别是沿海的渔民,长期处在“高买低卖”的食物链底层,忍受层层盘剥,往往渔获满仓却吃不到几顿饱饭。

澳洲蛊惑心的本事果然名不虚传,难怪到这里的来得渔民这么多,不但有漳、泉等地的渔民,听音广东的渔民来得也不少。李丝雅心想,自己有时候和妹聊天,发觉她也不时的说澳洲的好话,赞叹他们“有本事,心眼好”。

她就怀着这样复杂的心绪,沿着街道漫步。渔行的一边是销售渔具、粮食、灯油、布匹之类渔民需要的用杂货的商店,铺子很大。商品琳琅满目。李丝雅对此不感兴趣,但是看得出渔民们对此地很有兴趣,不时有进进出出,拿着刚刚得到钱来这里选购商品,满载而归。

商店的旁边有一个布告栏,贴着大幅的布告,旁边还有一个拿着着大喇叭在大声的说着什么,周围围着一圈。李丝雅原本想去看看布告,忽然意识到自己现在是渔姑的身份,便止住了脚步,在群后面听着。

原来布告上贴得是招募告示,澳洲正在招募水手和雇工,凡是愿意来得,都可以帮助安置家眷,分给房屋。

“……带着全家一起来吧,我们有的是房屋和粮食!”拿着喇叭大声喊叫的澎湃的用闽南话喊着,“家里的老、小孩、,都可以做工赚钱!”

为了给急剧扩大的船队补充足够的水手,海军打起了在这里捕鱼的渔民的主意。虽然招募的成果不算很显著,倒是也募集了好几百。海军在当地搞了一个学兵教导队专门负责训练这些新丁。

澳洲在招募水手,莫非是准备打仗?李丝雅暗想着,不管是不是真得,这个迹象倒是一个很好的调拨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