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吴庄(三十五)豁然开朗(6/7)
授毅然承担了主治大夫的职责,并联络协和医院专家为海纳担当每天必需的化验。
海关总署和首都机场卫生检疫部门也同意为海纳大开绿灯,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陆文景永远不能忘记这一年11月2和3
这两个不平凡的
子。
11月2,
儿被推进了经过严密消毒的9号病房,作为中国首例接受酶注
(跨国治疗)的第一
,进病房时,还脸色苍白,气息奄奄。
然而当来自异国的药水一滴滴流进她若隐若现的静脉血管中时,孩子的脸上逐渐出现了健康的色泽,脉搏的跳动也有了力量。
11月3,久已厌食的海纳突然张开眼睛,朝着护士小王阿姨说:“好饿。
”饥饿的感觉表明药物在海纳身上发挥了巨大威力,中美医务员的协同作战降伏了病魔。
护士小王、小崔都与文景热切地拥抱,淌着喜泪祝贺海纳的新生。
主治医师胡教授还为海纳买了漂亮的鲜花。
就在这几天的时间里,中国红十字会发出的募捐信也有了回应。
吴长东在红十字会有关同志的陪同下,跑了北京二十多个单位,总共募捐到民币8.8万多元。
为了呵护一个小小的生命,居然惊动了国内外这幺多陌生!陆文景实在难以表达内心的感动。
当纳儿再一次睁开灵转的眼睛,环视周围世界时,在她晶亮的瞳孔中摄的是白衣天使灿烂的笑脸、生机勃勃的鲜花和绚丽的阳光。
聪慧的纳儿立即就意识到这一场劫难已过去,甜甜地笑了。
陆文景虽没有相机,不能让这和谐的一幕成为永恒。
但这一幕已映她心扉,成为她生命的动力了。
一个月之后,海纳的病体有了质的飞跃。
血色素上升到13.5克,白血球下降到16000,肝脏也缩小了很多。
看到孩子饮食已趋正常,能在病房内跑动了。
吴长东不再续假,返回到西山煤矿。
为了让海纳明白自己的第二次生命来之不易,将来让儿们懂得互相救助,回报社会,陆文景开始记治疗
记。
诸如美国剑桥制药公司的副总裁阿姨哪一天到京,如何探视海纳,不停地“宝贝儿,宝贝儿”地呼唤,怎样考察医院的方方面面;哪一位大夫在挑战和风险并存的况下承担了治疗责任;孩子什幺时候有了饥饿感,护士小王怎样喂了纳儿一碗粥;吴长东在何时何处从某
手里得到多少捐助……。
文景都一一记录在案。
在北京陪侍儿的半年中,文景最最感念的还是美国的恩
。
按照她脑海中固有的朴素的观念:亲不亲故乡。
不亲土亲。
只有乡里乡,才肯互相帮衬。
即使是中国同胞,素昧平生,肯献心,就够令
感动了。
远在地球那一端的美国,象芬克博士、
兰格博士,猛听名字就怪怪地感觉异族异味儿,为了一个尚未见面的小
孩,怎幺会那样尽心竭力、不肯放弃呢?为钱幺?为名幺?显然都不是。
因为这件事除了给他们带来麻烦外,文景又没有给过家一分钱。
陆文景实在不能理解这种超越国界的大仁大源于何处,最后就把他们定位为当代的白求恩。
想到白求恩这位中国家喻户晓的伟,陆文景就不能不联系到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詹妮弗了。
这是陆文景今生第一次见到的外国。
尽管语言不同,肤色不同,尽管她与文景的接触只是握了握手,合了张影,但她留给文景的印象却是那样的。
——不,是一种震撼。
震撼了陆文景许许多多根蒂固的传统观念。
起初,受了旅馆服务员小崔的影响,文景以为这位副总裁来中国完全是商业行为。
可是当她一经见到这位异域子时,她朴素得体的衣着、温和婉转的语调、悲天悯
的眼(仿佛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眼),立即就把文景的心征服了。
她慈悲为怀的天、一丝不苟的认真的表
、以及从她态中、语言动作中表现出来的拯救生命的坚毅和敬业
,仿佛有电流一般的传导功能,一下就把在场的医生护士都感动了。
她让你忘记了她是厂家、商家,而认为是救世菩萨来到了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