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纪 第二卷 第一章(1/4)

曾有人开玩笑说,城市的高度取决于其垫在地基下方的黄金份量。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用这句话来形容拉姆的城市结构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

全市超过三层的建筑近九成集中在最富裕的内城区,这里坐落着顶级富人和政府官员们的住宅,还有大型的娱乐、社交场所,以及市政建筑。

在内城区外围的一圈,是外城区。

这里居住着拉姆市百分之八十的普通市民,他们中的大多数日复一日地从事着各种各样在城市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可以说,正是这些人的辛苦劳作创造了拉姆市大部分的价值,尽管他们最后能占有的部分微不足道。

在外城区和国境之间是广大的未开发地,这里被人们称作郊区。

郊区的人口相当少,因为缺乏民用设施,没什幺人愿意住到这片荒凉的地方。

此地的居民大多生活相当困窘,偶尔有从事工作的也不过是清理清理地表,维护道路和绿化之类。

拉姆几乎没有农业,各类食物和原料全都仰赖从芬特和尼尔进口

曾有人提议在郊区开发农社,培植起属于拉姆自己的农业区,但提议遭到了否决。

一方面,拉姆的土质过于贫瘠,不适合种植;另一方面,这和人们内心深处的情结有关。

其实早在几十年前,拉姆的郊区还不是这副萧条凄凉的景象。

那时,这座城市的名字还叫做巴伦斯堡。

后来,战火摧毁了一切,夺走了人们的生命、财富和希望,经过数十年的重建后,拉姆市才形成今天的这副格局。

在郊区与国境线之间,拉姆的西南角坐落着一个庞大的棚户区,这里被人们称作贫民窟。

正如我所提到的那样,黄金的份量决定了高度,这里的建筑大多是一些低矮的棚户。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极度贫困,他们缺衣少食,没有谋生的渠道。

贫民窟里的环境也十分糟糕,污水横流,疫病横行,几乎就是民不聊生的真实写照。

拜那该死的战争所致,不知是从什幺时候起,这里聚集起了一批被遗忘的,遭到背叛的,一度放弃了的人们。

他们自发地在这个远离权力与财富的一隅建立起了这样一个容身之所,收容那些与他们有着相似经历的可怜人们。

久而久之,这里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难民营一样的存在。

新生的拉姆市政府曾在此地投入大量的经济与物资援助,但收效甚微。

又过了些时日,援助减少了许多。

最后,甚至连救济粮也没有了,拉姆政府放弃了这片荒凉贫瘠的土地。

人们陷入了绝望。

就在那时,一个类似于合作社的组织横空出现。

他们组织起群龙无首的人们,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谋得生存之道。

如果想要但自己没有,可以去偷。

如果偷不到,那就去抢。

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的东西不需要那些官僚们的施舍。

逐渐地,这个组织在贫民窟中形成了一个黑帮。

通过这个帮派的努力,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人们发自心底地支持、拥护这个黑帮,黑帮的首领也无私地将帮派收入的大部分无偿分配给这些同在一片天涯下生活的沦落人

这是咱们的帮派。

贫民区中的人们曾自豪地说。

黑帮的首领更换了三代,但他们的劫富济贫的理念始终没有改变。

直到一个首领将他的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贫民窟迎来了一段黑暗的岁月。

生存在深渊底层的人们艰难地前行着,他们迫切地需要一位英雄。

八年前,英雄出现了,但人们万没有想到,这个英雄是一个女人,而且还是一个年仅12岁的少女

(尼尔1900年10月1日,贫民窟附近的郊区)两个女人正在夜色下奔跑。

其中的一位肤色黝黑,在没有任何照明的郊区,她的肤色几乎和黑暗融为了一体。

籍着月色与身后不远处的火光可以看到,这个五官精致的女人身材健壮而又匀称。

虽然她跑得很急,但姿态十分平稳,小腿与手臂上隆起的肌肉说明她是个平时不懈于锻炼的女人

她一手握着一把短剑,另一手牵着一位比她矮许多的少女

和她的对比十分强烈,这位被她拖着一路跌跌撞撞的女孩儿身形纤细,显得弱不禁风。

因奔跑而扬起的黑色斗篷下暴露出的白皙肌肤反射着星月的光辉,在黑暗中十分显眼——这对她们非常不利。

在她们身后的不远处,跟着一小群披着斗篷,全副武装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