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53(1/3)

域各国的势力,至汉代,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所管辖范围则已不只三十六国,《汉书·西域传》亦记载在前六年到五年中西域分裂为五十余国,东汉末年,西域各国相互之间不断兼并,至晋朝初年形成了鄯善、车师等几个大国并起的局面,南北朝时期,西域局势再度变化,新兴的高昌国相继击败西域诸个国家,建立了一个地跨新疆大部的强国,除少数国家外西域诸国国土西迁,为中亚地区带来了繁荣的文化。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汉代“西域都护府”位于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州”)的台县,野云沟乡和策大雅乡结合,西域都护府距库尔勒市一百一十三公里,距台县城五十八公里,海拔高度九百九十九米,现已辟为音郭楞的一个旅游点,吸收中外游客之多。

汉宣帝爵二年(前六十)在此设西域都护府,名为乌垒城(前名台国)是当时汉朝管理西域三十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当时西域都护由皇帝亲自任命,三年一替(也有延长和缩短的)从未间断,据《汉书》记载:西汉历任都护十八,其中立传可考的历史上著名的有郑吉、郑宣、甘延寿、段会宗、廉褒、韩立、郭舜、孙健、李崇、但钦等十,当时台国是个城郭之国,都护府直接对其统辖,相当于现在的首府,似乎比其他绿洲城国和游牧行国的权力稍大,台王曾多次受皇帝亲召幸朝,汉朝另设置戍已校尉、戍部候等行政、军事、机构,对当地的少数民族上层物封以王、侯、将、相、大夫、都尉等官职,他们均受西域都护府的管辖。

西域从汉武帝刘彻时起属于汉朝,西域三十六国是婼羌、楼兰(鄯善)、且末、小宛、绝、戎卢、扜弥、渠勒、于阗、皮山、乌秆、西夜、子合、蒲犁、依耐、无雷、难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今乌恰县)、莎车、疏勒、尉、姑墨(今阿克苏县)、温宿(今乌什县)、兹(今库车县)、尉犁、危须、焉耆、姑师(车师)、墨山、劫、狐胡、渠犁、乌垒,三十六国中,一部分是游牧部落,另一部分是城郭之国,当时于阗、焉耆、疏勒是西域三大强国。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中原骚,匈乘机统治西域,各族民不堪敛税重苛的虐待,向东汉武帝请求三次,十八国国王以送儿子到洛阳学习当质真诚誓言,要求内属中原,刘秀在立足未稳之时,十分不愿的将西域都护府迁往兹乾城(今新和县境内)。

西汉时,都护为加于其他官号上的职称,多以骑都尉领其职,秩比二千石,东汉时为单任官职,武帝、昭帝时常在渠犁、台屯田,置使者校尉领护,以供应往来使者,宣帝地节二年,遣侍郎郑吉屯田渠犁,与匈争车师,有功,迁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诸国,至爵二年,匈逐王降汉,使郑吉发兵迎之,“北道”亦通,遂以郑吉为骑都尉,兼护车师以西“北道”诸国,因总领南北两道,故号都护,都护之置始于此,西汉时,都护治乌垒城(今新疆台东北),与渠犁田官相近,屯田都尉属都护,都护开幕府,属官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司马、侯、千各两,都护职在统领大宛(今俄罗斯费尔纳盆地)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伊犁河流域)、康居(今锡尔河中游地带)等行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得发兵征讨,乌孙与汉结姻,故尤亲倚都护,自郑吉至王莽时,连置都护不绝,前后凡十八,姓名见于史册的有十,宣帝时有郑吉,元帝时有韩宣、甘延寿,成帝时有段会宗、韩立、廉褒、郭舜,平帝时有孙建、但钦,新莽时有李崇,至新莽末,西域,李崇没于兹,遂罢都护,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西域十八国请复置都护,光武帝不许,明帝永平十七年,始以陈睦为都护,次年,焉耆、兹叛,共攻杀陈睦,遂罢都护,和帝永元三年,将兵长史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为都护,驻兹境它乾城(今新疆库车附近,其址未详),十四年,班超还洛阳,继任者有任尚、段禧,安帝永初元年,西域,征禧还,自此不复置都护,至延光二年,以班勇(班超之子)为西域长史,复平西域,遂以长史行都护之职。

西汉宣帝第二年(公元前六十八年)派侍郎郑吉屯田渠黎(今新疆尉黎一带),与匈争夺东师,使护卫鄯善以西“南道”诸国安全,至爵二年(前六十年),匈归降汉朝,郑吉派兵迎之,宣帝又命郑吉监护车师西北方(北道)各国的安全,因总领两道,遂号都护,此后“都护”就成为西汉派驻西域的最高长官的正式官名,西域都护官秩二千石,相当内地郡守,其下设副校尉、丞、司马等属吏,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流,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同时,因其在当地实行屯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

王莽时期撤除,东汉或设或撤,安帝永初元年(一零七年)撤除。

西汉时期,今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即今新疆以及更远的地方,统称为西域,这是广义的西域,狭义的西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