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64(2/3)

转世,据说死后其灵魂在其尸体上停留四天,以检查其一生之思、言、行,第四裁判之桥,有群狗守护,如其为善者,将有少迎接,引至天堂之路;如是恶者,迎之者为鬼,将其引上地狱之途,永受沉沦之苦。

这说明该教已出现世界宗教之萌芽,信徒之得救与否非与生俱来,而是取决于信仰及生前之思想、言论、行动。

审判分为两种:其一是死之后第三天,由一位名为den的带往“裁判之桥”接受审判。

den为良知之意,审判之后,善天堂,而恶则进地狱,而善恶混杂的,则进第三境地,该地暗,没有快乐,也没有悲伤。

其二是:所有灵魂在世界末时都要最后受一次最后审判,的灵魂可以除罪恶而复活。

琐罗亚斯德的二元论学说对于以后在波斯和中亚地区流行的摩尼教,中东地区的闪族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中的异端诺斯替派,希腊罗马哲学中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等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琐罗亚斯德教的主要经典是《阿维斯陀》(zent-vest),又称《波斯古经》,是研究波斯宗教之唯一典据,教义概括为学上的一元论和哲学上的二元论,认为宇宙初期有善恶两种,善为阿胡拉·马兹达,意思为智慧之主、光明、生命、创造、善行、美德、秩序、真理的化身,恶为安格拉曼钮,是黑暗、死亡、坏、谎言、恶行的化身,最后善击败恶,成为世界唯一存在的主宰,波斯古经除了记述伊朗的宗教话、赞歌、礼仪、戒律外,还包括其民族起源、历史、民间传说、英雄史诗等内容;波斯宗教中对天使、魔鬼的描述以及其末世观念和末审判等之说,无疑都对当时的犹太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来更为基督教所继承。

阿维斯陀之意与印度吠陀相同,乃智识之谓,圣特为注释之义。

圣特语,即波斯古圣语,但此注释书圣特却是用帕拉维(pv)语言写成,即波斯语,主要记述琐罗亚斯德的生平以及教义,原有二十一卷,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后认为,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的波斯作战太勇敢,故毁琐罗亚斯德教所有经典,所幸存下来的阿维斯陀仅有一卷,而在希腊留有的一部完整二十一卷抄本后来散佚,在波斯萨珊王朝期间,琐罗亚斯德教复兴,这一卷《阿维斯陀》被拼凑、补齐成为二十一卷,但与原来的版本已不可同而语。

公元三世纪初安息王朝的伏洛薛斯一世曾下令重新收集、整理,把流传的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萨珊王朝建立后,这项工作又继续进行,在沙普尔二世执政时期最后完成《阿维斯陀》二十一卷,该经主要记述琐罗亚斯德的生平和教义。

现有的《阿维斯陀注释》为九世纪以后用中古波斯的帕拉维语(钵罗婆语)翻译和写作,由若分散的经典汇集而成,分为六个部分:一、耶斯那,即祭祀书。

祭司向供献祭品时所唱的赞歌,是《阿维斯陀》的主体;其中《伽泰》(意译为《歌》)是整部经的最古部分,共十七章。

它所使用的语言、韵律、格式与《阿维斯陀》其他部分都不一样,主要是韵文。

很多学者认为,它是公元前六世纪上半期或中期,甚至更早的作品,据说《伽泰》是琐罗亚斯德本说教的记录,因此是教徒常必读的经文;二、维斯帕拉特,即众书,也称为小祭祀书,内容是有关对各种守护等的赞颂;三、维提吠达特,即驱魔书;四、耶斯特,即赞颂书,内容是对各种祇和天使的赞颂;五、库尔达,也称“小阿维特斯陀”,即短的赞歌或祈祷书;六、其他零星和片断的颂歌,从内容看该经是波斯古代宗教话、传说、历史等的汇集,有些在琐罗亚斯德以前就已出现,琐罗亚斯德教则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编纂。

此外还有用帕拉维语、波斯语或印度地方语写作的经典和历史文献:《那斯克》,为《阿维斯陀》提要,成书于九世纪;《宗教行事》,有琐罗亚斯德教百科全书之称,阐述该教哲学、道德和教史等,成书于九世纪;《创世记》描述世界的创成、被创造物的质、善与恶、末世审判等,成书于九或十一世纪,现存有波斯和印度的文本。

另外琐罗亚斯德教徒从波斯迁居印度后用波斯语或其他文字写作的《伊斯兰的学者》及《塞犍传》(现存最早的是一千六百九十二年写本),叙述琐罗亚斯德教的分派和向印度次大陆传播的历史等。

第339章、曾经信仰该教以光明之象征“火”为崇拜对象,火是阿胡拉·马兹达的儿子,是的造物中最高和最有力量的东西,火的清净、光辉、活力、锐敏、洁白、生产力等象征的绝对和至善,因之火是们的“正义之眼”,对火的礼赞是教徒的首要义务。

他们不建庙,不造像,但有专职祭司,称麻葛,是圣火与祭祀的管理员,他们主持祭礼,行礼仪,敬奉圣火,使之长明不熄,在古波斯,圣火还有祭司、贵族、骑士和农民的等级之分,代表不同的权利,在伊朗、印度的拜火庙中都设有祭台,在教徒家中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