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一两银子一幅画(1/2)
南阳民间曾流传着一句老话:
“南阳有‘三宝’,玉器、烙画、《出师表》。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闻名天下的独山玉,就是出自南阳独山。
杜青衫送给宋归尘的那只玉簪,便是南阳玉制成。
至于烙画,又称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
传闻西汉末年,南阳城里有一姓李名文的烙花工匠,是远近闻名的烙花高手。
无论是尺子、筷子,还是手杖、扇坠,经他一烙烫,各式各样的物、花鸟、山水、走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美绝伦,巧夺天工,
称烙花王。
至今,南阳烙画更是朝廷贡品,蓬勃发展,名扬四海。
至于《出师表》,就更不必多说了。
少有大志的卧龙先生诸葛亮,就曾在南阳卧龙岗卧一带薪尝胆十余载,躬耕于陇亩之间,虽委身野沟壑,但心怀天下之志,期得明主青睐。
那时,他就是一条卧龙,最终以其不世之才,照亮了蜀汉的天空。
卧龙岗南濒白水,北障紫峰,遥连嵩岳,山水相依,景留四时,比起江南之景,又是另一番趣味。
卧龙岗往北不足十里,便是热闹的南阳县城,作为全国闻名的上郡之都,南阳之繁华富裕可比京都,百姓衣着不凡,街边店肆林立。
一绿衣姑娘兴致勃勃地走在其中,东张西望,一会儿逗逗花鸟摊前的各色鸟儿,一会儿摸摸绸缎铺摆出的上好绸缎。
在她身后,跟着一个着道袍的青年男子。
男子肩上立着一只瞪着铜铃眼的大鸟,凶地看着每一个望向它的
,以至于大街上来往的行
见了二
,都下意识地绕开走。
开玩笑,那只大鸟,一看就不是好惹的。
要是被它啄了一下眼睛,啧啧啧,后果不堪设想。
绿衣姑娘正是从杭州来的宋归尘,而道袍男子则是一路跟来的道士袁昇。
这一路几个月的相处下来,袁昇吃了不少宋归尘做的饭菜,俗话说拿手软,吃
嘴短,袁昇也不例外。
此时他也不像当初在灵隐寺初见宋归尘时那样针锋相对,反而狗腿般地跟着宋归尘。
今是和宋归尘一起出来买菜,充当苦力的。
就连那只嚣张的海东青,也拜倒在宋归尘的厨艺之下,偶尔还会向宋归尘凑上自己高傲的毛茸茸脑袋,以卖萌换取一点食物。
一一鸟跟在宋归尘身后,见她不知疲倦地逛了一上午,却连一点东西都没买,袁昇终于忍不住出声:
“我说,你还要逛多久?不是说出来买食材吗?”
他都饿得前胸贴后背了,眼前这却好像有使不完的
力。
逛街,果然可怕。
宋归尘压根没理会袁昇的哀怨:“反正杜青衫去了卧龙岗,一时半会还回不来,我正好多逛逛啊。”
她说着眼睛一亮,快步来到一个画摊前。
这画摊与普通的画摊大不一样。
这些画上的物飞鸟、山川河流,并非笔墨画成,而是烫上去的;
也并非画在纸上,而是画在木板、葫芦、竹片、扇坠、手杖……之上。
其形栩栩如生,明暗有致,看得宋归尘大呼绝妙。
卖画之是个七八岁的垂髫小儿,见了二
,也不主动招呼,而是一动不动地端坐着,一板一眼地介绍:
“一两银子一幅画。”
“一两银子?你嘛不去抢?”袁昇上前,拿起一个小葫芦,“这个葫芦上这么小,也是一两银子?”
“对,一两银子,概不还价。”
袁昇又拿了一面三尺长的装裱好的画,宋归尘一眼看出,上面画的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十八学士图》,袁昇笑问:
“这幅大的,也是一两银子?”
小孩儿看白痴似的看了袁昇一眼:“对,一两银子。”
说着指了指画摊前立着的条幅。
袁昇和宋归尘往条幅看去,只见条幅上以同样的画法,写了四个字:
“一两烙画。”
那就是无论大小,都是一两了。
“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南阳烙画啊!”
宋归尘不释手地拿起一枚扇坠,扇坠之上烙着
美的兰花,心想这样风雅的扇坠,杜青衫一定喜欢,便掏出一两银子。
“小朋友,这扇坠我买了。”
袁昇耸了耸肩,殷勤建议:“你不如买这幅大的,划算。”
宋归尘也看白痴似的看了袁昇一眼:“我真怀疑,你是怎么进的上清观?张天师收的徒弟一个个都像你这么蠢么?”
谁说大的就一定划算,小的就一定不划算了?
烙画讲究的是与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