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参谋参谋(1/2)

姜德想起一个事,问道:“请爵帅的示,咱们编成连、排、班之后,这个连、排、班的长官称‘长’,往上去,营、团、师的长官称‘官’,再往上,军团的长官又称‘长’,会不会有一点混?”

关卓凡一愣,随即哑然失笑,用手指轻轻地点了点桌子,说道:“姜德说的有道理……”

他沉吟片刻,说道:“好,从今以后,所有主官,一律称‘长’!”

顿了一顿,又补充道:“团长以上,称‘首长’!”

与会将领都是一振。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他们的心目中,大多隐约觉得“长”比“官”大。你看:军团长称“长”,委员长称“长”,“长”的意思,不就是“大”么?还有,长官长官,“长”在“官”前面嘛。

这个“首长”,听起来更是通身舒爽!就好像自己升了官一样,一时间,腰板都不由挺得更直了。

姜德提醒了关卓凡,名号绝对不是一个小事,孔老夫子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是半点都不得错的;而且,这么做,无形中增强了将领们的荣誉感,从层面,将轩军和朝廷进一步区隔开来。

会议的最后一个大的版块,是关于军事建设的。

首先是要建立参谋制度。

轩军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参谋”,更加不要说“参谋长”了。

轩军只有“幕僚”。

冷兵器时代,军队的组织结构比较简单,战争不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事。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只要有一定的天分,振臂一呼。一样能这个活儿。因此,有“幕僚”在旁边出出主意,提点一下,就够了。

热兵器时代,特别是拿仑战争以来。军队组织、战争形态都愈来愈复杂,需要愈来愈多的专业士专事后勤组织、报搜集和战役策划。这个活,只读过“四书”的“幕僚”可就不来了。

近现代意义的参谋亟乏,是轩军最大的短板,关卓凡和华尔就此讨论多次,都颇以为忧。

轩军原来的洋教官,英、法、美皆有,军事思想其实是个大杂烩。彼时练兵建军。最大的任务是整顿纪律,教授基本军事技战术,根本顾不上“参谋”两个字。就算想到了这一层,合适的参谋选也极少。

赴美一年,轩军的军事建设完全“美化”。可是,参谋制度原本就不是美军的强项,美国自己还在摸着石过河呢。因此,仗打完了。轩军参谋制度的建设,并没有什么实质的进展。

“参谋”这个东东,最早是法国弄出来的。1795年。贝尔蒂埃创立参谋系统。一年后,拿仑接管军队,将之发扬光大,整出了“总参谋部”。法军打遍欧洲,“参谋”这个玩意,便在欧洲各国落地开花。

其中青出于蓝的。是普鲁士。1806年起,普鲁士就建立了培训中级参谋的系统;1814年,普鲁士正式建立总参谋部和军、师一级的参谋部。

普鲁士后来能够痛扁老师法国,德意志能够挑起两次世界大战,一度还牛气哄哄,和这套参谋制度大有关系。

但普鲁士的东西,关卓凡并不容易学。

普鲁士已经“军”、“国”合一,关卓凡的轩军,距离这个位面,还差得太远。

而且,普鲁士的总参谋部,不仅是一个参谋机构,还是一个地道的指挥机构。中国的“国”,轩军的“军”,都不允许把军队的指挥权给一群参谋。

抄普鲁士—德意志这一套最起劲的,是原时空的本。

只是起劲得过了。参谋们不断地“下克上”,终于凌驾于军衔远远高于自己的前线指挥官,一步步把本推一场不能承受之重的战争中。

到了 第 479 章 ,战分析,战役策划。上述要求之后半部分,得迟一点再说;现阶段,在这方面,参谋顶多起一个“上下达”的作用。

关卓凡决定,在军团一级设参谋长,级别为“副师级”。

原时空关卓凡所法,参谋长相当于单位军事主官副职,前者较后者只低一级;轩军的军团参谋长,则较军团长整整低了三级。原因是参谋制度初建,还很不成熟,承担不了军团副主官的任务,只能一步步来了。

师一级暂时不设参谋长,只设“高级作战参谋”,级别为“副团级”。

团一级设“作战参谋”,级别为“副营级”。

军团参谋长的几个候选中,第三师第九团即白团的团长沃纳.施罗德,算是首选。此君打小自普鲁士移民美国,毕业于艾奥瓦州军事学院。进轩军之前,曾在俄亥俄军团服役,职位:作战参谋。

俄亥俄军团是谢尔曼的嫡系,而施罗德就读艾奥瓦州军事学院的时候,校长又正是谢尔曼,因此,施罗德算是谢尔曼嫡系之嫡系了。

西部战区南下的时候,施罗德是左、右两路大军的主要联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