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堑壕(2/2)
把黑尔火箭打进去,够运气的话,引弹药库,或者引燃大火,这个基地就不战而下了;就算没那么好的运气,至少也可以在进攻的时候,大大牵扯守军的
力,弥补己方缺乏攻坚火炮的劣势。
但现在的这个格局,基地几乎已在黑尔火箭有效程之外,这记“杀手锏”暂时是打不出来了。
只能硬攻了。
高杉晋作和山县有朋不晓得,这个“壕沟”,有一个正式的名称,叫做“堑壕”。
冷兵器时代,只有城墙,没有堑壕——完全用不着。
进热兵器时代,滑膛枪时期,步枪的
程、
度都非常有限,也不需要堑壕来保护士兵;只有线膛枪出现,步枪的
程、
度都大大提升,才有在和敌
距离尚远的
况下、对士兵进行保护的需要,这个时候,原始的堑壕,才应运而生。
进后装线膛枪时期,除了
度和
程,步枪的火力密度也大幅度提升,而在战场上,因为内燃机还没有出现,军队的移动速度,和前装枪、甚至滑膛枪时期相比,并没有本质区别,因此,真正高水准的、近代意义上的堑壕便成为必需品了。
大规模的堑壕战正是始于美国内战,特别是彼得斯堡战役中,那一眼望不到边的、纵横错的堑壕,曾经让关卓凡叹为观止。
美国堑壕战的始作俑者,是查塔努加战役中颇让轩军吃了苦的那位南军悍将朗斯特里特,然后罗伯特.李将之发扬光大。
不过,美国内战中的堑壕,只是胜在规模较大,堑壕内部的构造,还很简单,不过一条大半个的身高的壕沟而已。而关卓凡依据他脑子中的历史资料,大大改进了堑壕内部的构造。
堑壕的度,超高一个成年
的身高一个
左右。
堑壕靠敌的一面叫做“胸墙”,在胸墙上挖出一个个
击位——就是说,
击位是凹进胸墙的。
击位并非从地面、而是从离地面两三个
高度的位置挖起。这样,
击位下自然就留出一个台阶。士兵站在台阶上,枪支搁在堑壕边沿的沙袋上,就可以保持立姿
击姿势。而枪支被沙袋承托,士兵既不易疲惫,
击的稳定
又大大提升,算是最舒服、效率最高的一种
击姿势。
击
两边的沙袋高出士兵
部,可以对士兵予以很好的保护。
战斗间隙,士兵可以坐在台阶上休息,腿部能够伸展开来。
堑壕的另一侧叫“背墙”,胸墙、背墙都用木架和沙袋进行加固,堑壕的底部,铺上木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