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奉献版籍(1/2)
攻占了小郡之后,轩军并未马上向山城进军,而是在小郡休整了一天。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本来,并非所有部队都参加了谷
之战;对鹫飏岭的攻击,步兵的作战强度也不是很大。因此,轩军完全有余力不在小郡停歇,连续进军,攻取山
城后再做休整。
如果动作够快,很有可能就在山城将毛利敬亲等一网成擒,结束第二次长州征伐。
有将领提出了这一点,关卓凡面带微笑,说道:“杀不过
点地,何必
得那么紧?也让
家喘一
气嘛。”
大伙儿愕然,不晓得贝子爷肚子里卖什么药,只好先“休整”一天。
从军事层面说,在陆地上,长州藩现已失去了对轩军的抵抗能力。长州藩现存唯一的一支成建制的野战部队,就是伊藤俊辅和井上馨的艺州部队,这支部队除了
数太少——只有一千
外,处境还极其尴尬。
小郡和山失陷之后,伊藤博文部的后背完全
露给了轩军,但该部因为要和艺州藩内的幕府军队对峙,虽然中国
的枪
已经瞄准了自己的后脑勺,却是一动也不能动。( 平南)这支部队成了轩军的俎上鱼
,想什么时候剁就什么时候剁。
现在嘛,还没到剁的时候,我还得指望他们替我挡住幕府的军队呢。
挡住幕府的军队?
是的。
总之,现在还没到掐死长州藩的时候,关卓凡要利用“最后的长州藩”,达成更大、更重要的战略目的。
毛利敬亲和世子毛利纯元,利用这宝贵的一天时间,在五百藩府亲兵的护卫下,及时撤出了山城。翻越中国山脉,逃往荻城。
接到小郡战败的消息后,毛利敬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释放高杉晋作。并带着他一起撤向荻城。
临行前。毛利敬亲接受了高杉晋作的劝谏,没有按“惯例”在城内放火。
轩军顺利进山
城。一路上没有遭到任何阻碍和袭击。
山城的“城下町”前面,几位长州藩的低级官吏,各抱着一摞文书,躬身肃立。
本的城市构造。和中国的大不一样。城市的中心是领主居住的城堡,领主直属的武士和重要的工商业者,被要求集中在城下居住,形成“城下町”,为城市的行政、经济、
通中心,并以此为基扩展开去,形成整个城市。
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城郭城市。多为城墙包裹着整个城市,但本的城市,只有城下町中领主居住的城堡才有城墙保护。
这种格局,和中世纪欧洲的封建采邑制度颇为相似。
究其竟。是本小,藩国更小,
少,经济规模有限,既不需要、也没有能力修筑中国那种城墙,对整个城市进行围护。
不过,江户幕府中期以后,藩主都另建藩邸,平时并不住在城下町的城堡内,只有战时,才会举家迁城堡。
城下町前的几个长州藩官吏,声称奉命在此恭迎天朝大军,并献上“版籍”,以示“臣顺”。
“版”即“版图”,即土地;“籍”即户籍,即,这几位长州官吏捧着的文书——“版籍”,乃是长州藩全藩的土地、
资料。( 平南)
这可了不得。“版籍”这个东西是家多少代累积下来的统计资料,真正算是“统治基础”,就算你把长州藩全灭了,也未必拿得到这个东西。
原时空本搞的“奉还版籍”,是在幕府覆亡、明治政府成立之后的第二年,是取消藩政、建立中央集权的重要步骤。嗯,那是明治二年,即1869年,怎么,长州藩打算提前四年玩这一套?
“版籍”被送到了关卓凡那儿,徐四霖认真翻看了,不像是假的。
又向几位长州藩吏反复问讯了,确定了一点:这个“版籍”,不是给幕府的,甚至也不也是献给天皇的,而是献给“天朝”的——就是说,是给中国的。
这是要**地“脱
中”啊。
这个况,颇出乎关卓凡的意料。
这应该是出于高杉晋作的谋划。
关卓凡不会以为长州藩全然真心实意,其主要目的不难看清:先求谋脱大难,不计其余,或者说,这其实是一个缓兵之计,为实施挽救长州藩的其他行动,争取时间。
同时,这一招多少也会有离间中国和幕府的作用。
不过,既然长州藩的“版籍”都端出来了,也不会是完全的耍花枪,如果其他的路都被堵死了,不得已求其次,向中国臣服,“脱中”,总好过身死、祀绝、藩灭。
也比被发配到鸟不拉屎的虾夷地好。
换一个主子而已嘛。
这个时代的本,国家、民族意识,毕竟还在萌芽状态,不论是长州藩的高杉晋作,还是萨摩藩的西乡隆盛,首先考虑的,是本藩的利益,而不是“
本”的利益。像坂本龙马那样,有明确的“
本优先”意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