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武装大游行(2/2)

先并没有发现。

战果报到山城,关卓凡心想:高杉晋作还是做了两手准备啊。不过,对于“最后的结局”来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分别,早一点晚一点而已。

关卓凡下令,第三师配属炮兵团,越过中国山地,进军萩城。

同时,派给马关送去密令,接受者包括中美联合舰队司令官杜立德、轩军海军提督丁汝昌、中国海军总教习乔百伦、“杜里奥号”管带小德华。

第三师进军萩城的策略,和艺州战役“一战灭此朝食”的策略完全不同,一路上大张旗鼓,并保持着一个“合适”的速度。

轩军到达萩城的时候,小城显得异常安静,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海腥味,蝉鸣鼓噪。

没有任何过来和轩军打任何道,或者像马关和山那样,以不同的形式“迎接”这批中国

轩军搜索前进,很快便控制了整个小城,并确定:长州藩汇集在此的残余力量,意料中地统统“蹈海”去了。

藩厅空空,该搬走的都搬走了,剩下来的基本上算是井井有条,并不杂,显示撤退是早有计划、时间充裕、从从容容的。

庆长九年,即1604年,为表示恭顺韬晦之意,毛利辉元在偏僻的本海沿岸手建萩城,接着将长州藩藩治从山迁到了萩城。两百多年下来,算上藩治的行政、军事员在内,萩城的全部亦不过二、三万之数。文久三年,即1863年,长州藩腰杆既硬,偷偷地将藩治从萩城迁回山,萩城为之一空。现在,长州藩举藩“蹈海”,萩城再次“空城”了。

没有花太大的力气,就从海边的居民那里,搞清楚了长州藩撤退的大致形:四艘船,包括长州藩自己的“丙寅号”、“癸亥号”、“落英号”——前两艘是蒸汽船,后一艘是西式帆船;还有一艘,应该是山商社的“庚申号”,蒸汽船。

“落英号”原本就在萩城,“庚申号”则一直弄不清楚下落,但“丙寅号”和“癸亥号”两船,报显示一直在濑户内海沿岸活动。从濑户内海航行到本海沿岸的萩城,又不能走被中美联合舰队控制得严严实实的马关海峡,这个圈子兜得可够大的。

船队去了哪里没知道,但不用说,当然是“北上”了。

第三师第十一团留驻萩城,余部班师山城。这趟活计,一枪未放,纯属“武装大游行”了。

关卓凡接到伊克桑的相关报告后,留下第四师第十三团驻守山城,自己率第十六团和近卫团回到了马关。

马关的留守部队,除了联合舰队之外,陆上的,是第四师第十五团和海军陆战队。

这是两支非常郁闷的部队。

*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