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华夏人?华夏人!(1/2)
又如何?!
满被汉
“溶”掉——这是泼天大的一个局面,居然轻描淡写为“又如何”?
不过,慈禧知道关卓凡还有大番的道理在后面,于是不动声色,问道:“怎么说呢?”
“臣要先跟太后告个罪——臣先说的,满
被汉
‘溶’掉,这个说
,不大确实。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确实说起来,应该是‘满汉经已二而为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彼此。嗯,这可以算是一个新的……族类,非满,非汉,臣姑且称之为……‘华夏
’?”
“满汉二而为一”?“华夏”?
犹如一线极亮的光芒,自天际,穿透云层,越过山河,慈禧的脑海,使她微微晕眩,同时,隐约感到,在遥远的光线来源之处,有一个恢弘堂皇的新世界。
慈禧的心莫名地跳了起来。
这个时代的中国,还没有明确的“民族”概念,但把满说成“华夏
”,则没有任何问题。事实上,你如果不认我是“华夏
”,我还不
——如果是康雍乾之际,你敢这么说,我还要砍你的脑袋。
关卓凡有意让慈禧先消化消化这段话,停顿了片刻,才继续说道:“只不过,满少,汉
多,真的二而为一,外
看上去,好像是满
被汉
‘溶’掉了罢了。”
顿了一顿,又说道:“臣方才说,如今的形,和国初的时候,已大不相同。这个‘大不同’的
形。臣已说了两个。第一。如今旗
不争气,迥异于国初之新硎初;第二,如今内外
激,是‘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不能不改弦更张。除了以上两个,还有第三种
形,臣也要回禀太后的。”
“哦?你说。”
“是。我朝列圣相承,时至今。汉
其实已不把满
看做‘外
’了——这一点,就是臣要说的,和国初的时候相较,‘大不同’的第三点。如此,若满
反过来抱残守缺,自外于汉
,就太不智了——这个,务请太后留意!”
“满汉无分畛域”之类的说法,要么是皇帝在诏书里自我吹嘘,要么就是朝堂之上颂圣的套话。私下底,满可没有汉
不把自己看做“外
”的底气。而这种话。汉
不管心里面怎么想,嘴上是不会主动对满
说的——说了很可能自讨没趣,谁知道满
会不会想:八旗就是尊贵,满汉何得无别?
“上杆子不是买卖”嘛!
在这个问题上,慈禧的看法,和一般旗其实是一样的:既然不相信汉
会把自己看做“自己
”,潜意识中,便以“外
”视汉
,同时,也就自居“外
”于汉
。因此,关卓凡的话,令她大为震动,
想下去,声音已经变得有点急切:“何以见得?你倒说来看看!”
“是,臣以为,平定洪杨之,就是明证!”
“哦?”
“太后请想一想,朝廷用来打平洪杨之的,到底是满
多一点,还是汉
多一点?”
那还用说?除了这个关卓凡,其余的要角,几乎全都是汉!
慈禧迅地转着念:“你是说,如果汉
还把满
当做‘外
’的话……”
说到这儿,话打住。接下来的话,御姐犹豫着,不晓得该如何措辞。
关卓凡给她接了上去:“是,太后圣明!如果汉还把满
当做‘外
’的话,汉
士绅
萃,何以纷纷不遗余力,为王前驱,替朝廷打平洪杨,竭尽心智?”
慈禧原已隐约有所悟,关卓凡几句话明明白白说出来,听在耳中,真如黄钟大吕,振聋聩!
“臣大胆,说得严重些:如果他们真有什么异样的的心思,不说趁而起,做什么‘恢复汉家天下’;就是袖手旁观,‘站
岸儿看热闹’,就够朝廷受的了!”
“臣再请太后拿三藩之和洪杨之
做个比较:满汉同心戮力,戡平大
,这番局面,在国初的时候,如何可以想象?”
臻摇动,青丝摩挲,关卓凡感觉到,圣母皇太后说话的同时,在下意识地“点
”:“你说得对,国初和现今,
形确实大不同了!”
“是,朝廷这边的形大不同,
臣贼子那边的
形,也大不相同了。吴三桂造反,还能弄出一个朱三太子来做幌子;到了洪秀全这儿,只好弄了个‘拜上帝教’来蛊惑
心——他算是聪明的,太后请想一想:洪杨之流,如果还扯什么‘反清复明’,哪里会有
搭理他们?”
慈禧再次“点
”,弄得关卓凡胸
痒痒的:“确乎如此。”
“国初的时候,汉确实尚视满
为‘外
’,只好‘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此太祖子孙临朝,必定要依凭八旗,不然根基难固——那个时候的八旗身板结实,靠上去也立得住。如今,八旗的身子骨儿已经虚淘了,脚步飘浮,根本不堪依凭。”
“如今,既然汉不再视满
为‘外
’,那么,臣以为,这就是说,汉
和满
一样,亦堪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