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八章 锐进追攻(2/2)
的负担——能打仗的是少数,大多数老弱孺只会白耗粮食,金积堡单养自个儿还勉强过的下去,如果突然多出十几二十几万张嘴,咋顶得住?
会议的时候,白彦虎沉着脸,抱着旱烟锅子,抽了一袋又一袋,由始至终,一言不发。
不是只有他一个想到吃饭的问题,但其他
、尤其是甘匪的
目,想的是,董志原现下的局面,虽然也吃不饱肚子,但一时半会儿还饿不死,放弃这好不容易到手的“陇东粮仓”,实在是狠不下这个心。
但各营恐慌绪的蔓延,容不得他们再没完没了地会议下去了。
战流离、饥疲
加的
群里面,谣言、流言,最易传播。恐慌
绪一旦形成,就会像瘟疫一般蔓延开来,无可抑制。
即将进剿的官军,被想象和形容成了丈二金刚,一个个青面獠牙,力大无穷,刀枪不。而且,会
火吐雷,“百步之外,取
首级”。还有:吃
、喝
血、剥
皮;对于
,更是先
后杀,然后连皮带骨
吃掉,渣子都不剩的。
按照左宗棠折子里说法,回匪“汹惧益甚”,最后甚至发展到了这么一个局面:“自缢者纷纷,不能禁。”
大仗还没有开打,在绝望和恐惧的摧残下,董志原已经是一副间地狱的景象了。
匪首们最终接纳了白彦虎提出的一个建议:先“死中求活”,主动越境,陕“袭”官军,希望能够予以官军重挫,打
官军部署,形成对峙局面。
这是一个大胆的计划,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回匪尽想的美,行动力却弱,官军细作密布,回匪拖泥带水的动作,全在官军掌握之中。
左宗棠严密布防,分截击,数路回匪,刚刚
陕,就被堵个正着。
折子上说,“北路、东路、西南路,各军且防且剿,无战不克,大挫凶锋”。其中,在甘、陕边境的长武县,董志原匪重要
目、“十八元帅”之一的冯君福,被凤翔总兵陶茂林部击杀。
回匪不但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战果,还受损甚重,败回董志原后,士气更为低落,真正是“赔了夫又折兵”。
在这种形下,不论愿意还是不愿意,董志原的回匪都得准备向金积堡方向撤退了,不然,官军一旦进
董志原,按照陕匪凤翔战役的经验,想走都走不了。
董志原诸匪在萧金镇会议,“十八营”并为“四大营”,分别由白彦虎、于得彦、马正、和、崔伟率领,“其半护辎重家先行,留马正和、崔伟率悍党万余伏董志原断后,时出游骑数百,纷扰泾河两岸,以牵缀官军”。
这个看似十分妥善的撤退方案,其实正中左宗棠下怀。他的如意算盘,就是把董志原大部分没有战力的老弱孺
金积堡,增加金积堡的负担;同时,尽量消灭有战斗力的青壮
锐。
唯一遗憾的是,回匪的这个方案中,关卓凡心心念念的白彦虎,先行护送“家辎重”撤退,未能在董志原一役中擒杀之。
左宗棠制定的作战计划,叫做“但觇贼动,锐进追攻”。
这个计划中,发起进攻的时间点的选择,至为重要。
这个时间点,要放在回匪刚刚开始撤退的时候——如果回匪尚未撤退就发动进攻,则回匪可能被困兽犹斗,增加官军的伤亡。但撤退一旦开始,便不可逆转,回匪也便再无死斗之志;且以回匪的组织、行动能力,二十几万
马,仓皇逃命,必混
不堪,此时进攻,可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战果。
当然也不能更迟——不然回匪都跑掉了,还打个。
左宗棠的具体做法是,“饬诸路统领粮料运足,伺贼窜动则追之。虑各种锐进,而贼或分支扰我后路也,复令各留四成队于后,以期缜密。又虑各军分布广远,未能克期毕赴,则饬各军相机而进,但觇贼动,即各锐进追之,毋怀观望,以致自相牵制,运掉不灵。”
关卓凡对这个作战计划的评价是:“攻中有守,充分授权,算无遗策。”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