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七章 大事小节(2/2)

凡和慈禧的私说事,同时打击关卓凡和慈禧,“一石二鸟”,这应该是惇王方面最有可能采取的行动。

这个行动,若要收到预期的效果,则揭帖唯一重要的“受众”——母后皇太后,必须大致相信揭帖上面说的话。

那么,母后皇太后会相信妹妹和关某不净吗?

关卓凡的嘴角,浮起了一丝冷的笑意。

惇王方面,对关、慈有染,信不疑。所以,想当然地认为,“同此心”,如果听到相关传言,母后皇太后自然也会相信的。

这是一种强烈的自我心理暗示,在这种心理暗示的引导下,是很容易走认识的误区的。

事实上,除了“老好”和“糊里糊涂”这些模糊的印象外,这班恐怕并不真正了解,慈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

慈安确实不算聪明,但关卓凡认为,她是一个有智慧的

慈安的智慧在于,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不聪明的,并准确地判断出谁是真正的聪明。在此基础上,她对真正的聪明——慈禧、恭王、关卓凡,给予充分的、几乎是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并自动“过滤”影响这种信任和支持的“负面信息”。

拿男说事,惇王不是首创,肃顺以前就玩过类似的把戏。

为隔绝两宫和恭王,肃顺等“顾命八大臣”曾放出风,说年轻叔嫂,要避嫌疑,不宜善听善见。“祺祥政变”之后,恭王当政,慈安主动当众对恭王说道:“六爷,国事为重,不要怕招怨,不要在小节上避嫌疑!”

这个“小节”,指的就是“年轻叔嫂,不不净”之类的风言风语——扫在里边的,不但有慈禧,还有她自己。

事涉己身,慈安都没有真正在乎过,何况只及妹妹一

说关卓凡和慈禧有私,莫说慈安不见得会相信,就算她真的有所怀疑,也会把疑问埋心底,努力压抑,不使之影响到自己对妹妹和关卓凡的信任和支持。因为,有些事,再怎么荒唐,在“国事”面前,也是“小节”。

在这个意义上,慈安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原时空,慈安支持嫡子,杀掉安德海,但对慈禧的施政,却从始至终,未加任何掣肘。由此足见慈安“拎得清”——凡事一码归一码,屋可以及乌,恨屋却不会及乌。

本时空,在慈禧的私上面,关卓凡相信,慈安一样是“拎得清”的。

就是说,即使慈安真的相信,慈禧和关卓凡确有私,她能够做出来的,最多是想法子“分开”关、慈两个,断绝他们的“不正常往来”,但对他们两的地位、权力,不会给予任何削弱。不然,关、慈就没有法子做事了。

嗯,“国事为重”嘛。

*(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