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三章 新时代,大堂会(1/2)

这道懿旨,语气十分特别,事后,大伙儿在私下底议论的时候,不晓得是哪个不怕忌讳,第一个说了出来,“倒像是遗诰!”

此言一出,立即四座会心,共许为“的评”。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

“遗诰”二字,当然忌讳,是不可以摆在台面上说的,不过,实在并非讥评,并非指这篇诏书的行文,悲切丧气,而是指出了极重要的两点,第一,懿旨的词气,对两宫皇太后自己,有“盖棺定论”的意味;第二,对后来者,有很的“托付”的味道。

懿旨是这么开的:

“予等以薄德,祗承文宗显皇帝册命,备位宫闱。迨穆宗毅皇帝冲年嗣统,适当寇未平,讨伐方殷之际。时则发捻讧,回苗俶扰,海疆多故,民生凋敝,满目疮痍!”

先状述“时代背景”,翻来覆去一个字,“难”!

然后,请你们看看,在千难万难之中,俺们姐儿俩是怎么样活的?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

“予等同心抚训,夙夜忧劳,秉承文宗显皇帝遗谟,策励内外臣工,暨各路统兵大臣,指授机宜,勤求治理,任贤纳谏,救灾恤民,遂得仰承天庥,削平大难,转危为安。”

接下来,“及穆宗毅皇帝既逝,今皇帝嗣大统,予等撤帘归政,回念七载,忧患叠经,兢业之心,无时或释,今举行新政,国富兵强,中兴之端倪可察,治世之光景可期,予等心甚慰矣!”

这一段,就显出“托付”的意味了,同时亦自占“垂帘”的身份:如果没有俺们姐儿俩七年来的“兢业之心,无时或释”,未必就有今的“中兴之端倪可察,治世之光景可期”吧?

然后,话就转到皇帝身上了。

先把皇帝的资质大大夸了一,接着再次强调了其承嗣继统的合法,说“社稷得,统绪延绵”,然后,话锋一转:

“皇帝正资启迪,辅政王及内外诸臣,尚其协力翊赞,固我邦基。皇帝尤宜孜孜典学,他光大前谟,有厚望焉!”

这一段,是正式的“托付”;同时,“正资启迪”一句,清楚表明,皇帝虽然资质很好,可毕竟书读得还少,尚不具备独立处理国政的能力,目下,她的任务,就是“孜孜典学”,真正负责处理国政的,是“协力翊赞”的“辅政王及内外诸臣”。

谁都听得出来,“辅政王及内外诸臣”八个字,重点当然不是含含糊糊的“内外诸臣”,而是指名道姓的“辅政王”。

这是借两宫皇太后之,再一次强调了辅政王的“恭代缮折”、“蓝笔批本”的权力。

懿旨的最后一句是“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这是典型的“诰”的气。

嘿嘿,还真是有点儿像“遗诰”呀。

这道懿旨的发布,标志着同治、洪绪两朝,全面、彻底的完成了权力的传承和接。

三天后,就是洪绪元年了。

新时代,开始了。

*

*

“撤帘大典”结束了,但是宁寿宫的热闹并没有结束。

内廷各宫,从贵妃到普通的宫、太监,几乎每一个的目光,都投向了宁寿宫。

不是皇极殿——“撤帘大典”已经结束了。

她们翘首以待的,是两天后——除夕,在宁寿宫畅音阁举办的一个天字第一号的大堂会。

据说,“四大徽班”悉数到场,北京城但凡叫得上字号的名角儿,都要登台,番献艺,上午巳初开锣,晚上亥初歇锣,唱足六个时辰。

这是前所未有的创举——足足六个时辰哎!从早唱到晚哎!还有,别说这个了,单说上灯之后还不歇锣,于两百年宫禁廷,就是大姑娘上轿——一回了!

内廷的,并不是没有听戏的机会,不过,平里能听到的,基本上都是“升平署”的昆戏,可是,这都什么年了,还有几个听昆戏的?大伙儿的,是皮黄啊!

皮黄不是“升平署”所长,要听唱念做打俱佳的好戏,只能从传外的班子进宫“内廷供奉”。

不过,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只能偶一为之。

原因呢,并不是外的戏班子不乐意办“内廷供奉”的差——这是扬名立万的好机会,没有会不乐意的——而是“都老爷”们最抓住这种事上纲上线,左一个折子,右一个折子,一堆大道理扔过来,砸的你灰土脸的,任谁都没趣儿。

事实上,就是升平署的昆戏,听的也不算多,文宗皇帝在的时候还好——文宗皇帝是个戏、懂戏的,传戏的次数还是比较多的,大伙儿跟着沾光;文宗去了,传戏的次数立马就降了下来。

“西边儿”虽然也是个戏的,奈何这一来,旁边儿还有个没那么戏的“东边儿”;二来,到处在打大仗,“国用孔乏”,既要勤俭节约,又不能“耽于逸乐”,“西边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