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六章 一刀砍下(2/3)

认同的,慎重考虑之后,他接受了关卓凡的意见,自己留在肃州,全盘统筹粮运军需,各军疆后的作战指挥,委托给了“总理各营营务”的展东禄,并郑重声明,展东禄“相机办理”,他“不为遥制”。

不过,进军新疆的整体作战计划,是在疆前的军事会议上就定下来了的,一共两条原则:一,先北后南,即先定北疆,再克南疆;二,先迟后速,缓行速战。

先北后南,是因为:

第一,从甘肃疆,北疆的路,比南疆的路。要好走许多。

第二,朝廷在北疆,还有几个据点。西征大军疆之后,可以有所接应。

第三。北疆的敌,比南疆的弱,更易打一个“开门红”出来。这疆第一战,对双方都是很紧要的,我军的士气不必说了,南疆的阿古柏,刚刚削平异己,国内心未定。北疆拿下来了,他那个“哲德沙尔汗国”,自然更加心浮动,这个时候,由北而南地打下去,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至于“先迟后速,缓行速战”,所谓“迟”,所谓“缓”,都是指。作战部队和辎重粮路之间,决不可两相隔绝,粮秣子药没有跟上来。作战部队宁肯停下来等候补给,即,宁肯“迟”,宁肯“缓”,也不可冒进。不然,失去后继的补给,就算一时得势,接下来,在新疆那种地理环境中。也几乎意味着陷了绝境。

这个“迟”,这个“缓”。亦指作战之前,须对敌和战场环境进行详尽的调查。做出周密的部署,谋定而后动。

一切准备妥当,正式实施作战的时候,就要“速”了,即火力全开,予敌军雷霆猛击,务求一战全歼,不要打成添油战,也不要打成击溃战——原因呢,前面其实已经说过了,因为后勤补给的缘故,在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中,长距离追击,将是一件非常痛的事

总之,这个“先迟后速,缓行速战”,强调战前准备的重要,尤其是强调后勤保障的重要

让我们来看看,关卓凡和左宗棠两个,是如何如文祥所说,“军粮转运,万里不匮。遍读史书,历朝历代,用兵西域,军粮供给,无一时绝,无一乏,如是次进军新疆者,前所未见!”

要做到“军粮转运,万里不匮”、“无一时绝,无一乏”,说一千,道一万,摆在第一位的,是一个“钱”字。

不同于现代军队的军费开支、后勤保障,这个时代的中国,作为方面统帅,最主要的工作之一——甚至,可以把“之一”两个字去掉——是自己替自己筹集、争取军费,有时候,这个工作,甚至比指挥作战还要重要。

洪杨起,几仗下来,国库就见了底儿了,从那个时候起,支撑中国军队大小规模军事行动的,就变成了“协饷”,即不经过中央,各省直接向某支军队解付钱粮。

协饷数量的多少,原则上和省份的贫富程度挂钩,但具体的数目,朝廷一般只在省份和军队之间做协调的工作,少做硬的规定——事实上,你就算做了硬的规定,家两手一摊,说俺就是没有钱,朝廷也没有法子。

对于朝廷来说,能保证各省的“京饷”按时、如数到位,就很好了——皇家的开支、百官的俸禄,全靠这笔“京饷”呢。

既然在“上”那里,“协饷”比不得“京饷”,军队的统帅就不能指望朝廷了,就得自己出面,同各省督抚套、拉关系,第一,保证已经商定的“协饷”,按时、如数到位;第二,游说对方,提高本省“协饷”的额度。

“协饷”制度,为敉平洪杨之及之后的历次军事行动,提供了基本的财政支持,但是,这个制度的副作用,却是极其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

某种意义上来说,军队的“老板”,由中央政府,变成了地方政府——原因非常简单,给我发工资的,是地方政府,不是中央政府。

地方由此坐大,军队由此离心。

“协饷”制度是中央财政匮乏的“便宜之举”,但今时不同往,我不能继续饮鸩止渴了。

不然,谈何中央集权?谈何……“大事”?

关卓凡下定决心,从收复新疆开始,把这个格局彻底地扭转过来。

取消“协饷”,暂时是做不到的,这是因为,这笔钱,地方不掏,就得朝廷来掏,在对现有的财税制度进行彻底改革之前,叫朝廷来掏这笔钱,不论是阎敬铭的户部,还是郭嵩焘的顾委会,都还是很吃力的。

财税改革,那是伤筋动骨的事,目下,尚未到条件成熟的时候。

关卓凡能做到的,是切断军队统帅和“协饷”的直接的联系。

这一刀,就从左宗棠西征始。

前文有过代,西征的军费,是关卓凡安排、胡雪岩经办的“借洋债”。

经过一番折冲,出借这笔款子的银团,领衔的银行,由英国的汇丰银行,换成了关卓凡做幕后老板的花旗银行。不过,领衔的银行虽然换了,但担保条件并没有变:依然是由中国各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