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六章 寒光闪烁的划时代军事革新(3/3)

—许多战斗,哪怕对阵双方实力悬殊,优劣之势已十分明显了,但不决以白刃,亦不能言最后之胜利。

两次鸦片战争,许多时候,英、法军队,攻中**队的阵地、炮台之后,都是靠刺刀,驱散和消灭顽抗的守军。

农业社会的军队,最幻想“洋夷徒恃火器之利,不善搏,若短兵相接,吾必痛灭之”,等到真的和受过严格训练的近现代军队的刺刀碰上了,才知道自个儿的长矛大刀片子根本不好用,要么被家一个个捅倒,要么一哄而散。

“拼刺演练”的最后一个动作,在实战中是绝不会出现的——耍枪花。

这个旋转枪身的花式动作,一般只会出现在礼兵表演里面,不过,“特种合成营”耍枪花,可不仅是为了增加演练的观赏,而是用来训练士兵掌控枪支的能力——白刃格斗的时候,敌我枪支彼此剧烈碰撞,难免把握不定,甚至脱手,经过这种训练,就能够迅速重新掌握枪支,抢得先手。

这个动作看起来花哨,其实并不复杂,只要协调能力过得去,略略花些功夫,就能大致掌握,并不会挤占其他更重要的科目的训练时间。

大校场内,六百支步枪风车般转动,六百把刺刀在空中划出六百个飞速旋转的闪亮圆孤,异常壮观。

最后,六百名士兵齐齐一声大喝,满场飞速旋转的弧光,倏然消散,止于胸前,恢复了最开始的“起手式”——

单手拄枪变双手持枪,平端枪身,枪前指,略略上斜,枪托贴于右腰;双脚分开——右脚不动,左脚斜斜跨上半步,同时,微微俯首、躬身,目光聚于刺刀刀尖。

好!

还有更好的,可惜,不大能够在这个场合演练。

这就是“三小组”拼刺技术。

按照轩军典,一旦开始白刃相,士兵们立即三三成组;每个“三小组”,都是以下的格局:两在前,一在后,成一个倒“品”字形,前面的两个士兵,负责包抄向前,后面的士兵,主要负责保护小组的两翼和后方。

当然,需要的时候,后面的士兵也可突然上,出其不意,给予敌致命一击。

“三小组”的组织基础,是轩军的连、排、班建制改革——一个班九到十二,刚好组成三到四个“三小组”。

“阵势”的灵感,则来自关卓凡的偶像——戚继光的“鸳鸯阵”;同时,也参考了原时空二战早期的本鬼子的玩儿法。

有意思的是,这个战术的第一次大规模施为,亦是用在上——长州征伐,小郡城木渎谷之战,轩军就是靠拼刺刀,把大村益次郎苦心集结起来的攻击部队,压回了木渎谷内。

事实证明,在这种搏战中,敌我数量基本对等的况下,轩军的“突刺”和“三小组”战术,占有压倒的优势。

本武士,个个凶悍异常,对砍的经验也十分丰富——按中国的标准,得算“练家子”,甚至是“武林高手”了吧?但常常是刚把太刀举过顶,正要大吼一声,轩军士兵的刺刀就捅进了他的肚子——妈的,哪来这么多废话!

在战斗中,“三小组”能够迅速形成局部优势;过不多久,一组组的局部优势,就会滚雪球般转化为全军的整体优势,优势愈扩愈大,直至取得战斗的胜利。

木渎谷一役,给大村益次郎留下了极刻的印象,他降顺关卓凡,归化中国,改名田永敏,并出掌陆军军事学校之后,对“三小组”拼刺战术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新的典,要求白刃战之时,不但同组之内,三互相照应,不同小组之间,也要相互照应,互为犄角。

新战术还未得到实战的机会,不过,在多次的演习中,都表现出了强大的攻击力,甚至可以以少打多。

不过,“三小组”的牛,是不好在“军武演练”中吹的,因为,“演练”不同“演习”,“三小组”的胜利,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哎,哪个晓得,你们是不是在演戏啊?

好吧,我先拿去演给法国看吧。

*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