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总参的调研报告(2/3)

,结束任何内耗行为,把一切力和时间都用来发展经济。然而由于庞劲东与金振宇的会谈,这个得到广泛认同的决定被打了。

为了让高层能够做出强硬决定,中央的下级官员们很快就行动了起来,虽然他们在决策上没有太大的发言权,但是他们却有着自己的方式可以影响高层。

在这些下级官员的运作下,给中央充当智囊和顾问各个战略研究机构,将一份又一份的调查报告和分析研究材料送到了高层。所有这些材料从战略形式、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都直接或者间接地认为中央应该在缅甸有所作为。

正是在这样一种况下,中央终于做出了一个试探的决定,而这个决定的具体执行就是庞劲东,由史忱全力协助。

史忱为了这个决定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一份由他授意、几名专家捉刀代笔的、由总参下属的一个研究机构名义做出的内部调研报告,在各个决策部门内部广为传阅。既然现在的主题是发展经济,这份调研报告就以经济发展问题为主要内容,提出想要应对未来全球经济的恶化,应该大力刺激内需,而当前刺激内需最好的一个办法,是建立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良互动关系。

刺激内需的方法其实早就已经被采用了,中央刚刚制定了计划,要拨款万亿元,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消费等方法,促进经济发展。而且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本就是互相促进的,但是史忱的这份报告却别有用心地提出,国民经济应该与军事行动相挂钩。看过报告的心里都很清楚,这里所谓的“军事行动”事实上指的就是小规模、低烈度的局部战争。

这份报告先是指出,国民经济想要完成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并获得可持续的良发展,就必须要依托于高技术。而市场自身在现代高技术的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真正能够牵动高新技术发展的原动力是军事技术的发展和战争的需求。报告接着又提出,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使战争、武器、技术和国民经济互动,适当的时候可以通过军事行动产生需求,同时牵动科技进步,进而促进发展,并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提升。战争有着自身的根源、土壤和运行机制,战争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是相当复杂和微妙的,战争事实上是国家的战略投资。

报告以苏联作为一个反面典型,由于把军队建设同国民经济搞成得井水不犯河水,一个只管花钱,另一个只管出钱,两者对立。徒然投了大量资金和资源,结果却没有产生增殖效应。

二十世纪后五十年世界的基本格局,是m国和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全面争夺军事优势。仅仅是为了打造核武库,m国就累计花了五万亿美元。尽管前苏联国力远不及m国,但也花了近三万亿美元。两个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越演越烈,各型武器的发展登峰造极。结果是一个越搞越穷,最终国家解体;而另一个富天下,称霸全球。冷战后,接连几次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基本上都是m国一家所为,结果还是越搞越富。

接下来,报告便以m国作为一个正面典型,说明何以m国会越打仗越有钱。

m国的基础设施已很完备,不需要修建大型水电站、高速公路、港和机场,于是便通过战争促进经济。打仗需要添置装备和购买物资,于是国家拿出钱向企业发出订单,企业得到了订单之后就会因之产生大量的就业机会,利润也随之提升,企业的良好经营状况直接促进了m国经济的繁荣。

m国需要打的是“非接触、零伤亡”的战争,需要对任何敌都拥有压倒优势,于是便下血本开发高技术武器。高技术武器地开发不仅可以刺激内需和创造就业岗位,更培养了大量的科技才。由于研发出来的技术在多数都可以用于民用领域,又直接造就了m国科技的先进,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构成助力。

正因为如此,m国的武器先进程度让全世界的军队无不往之,于是纷纷花大价钱订购。m国卖出的武器都是“黑箱子”,只让买方懂得如何使用和维护,却绝不把技术转让出去,而且价格远远高于实际价值。这也就是说,m国不仅通过武器销售收回了研发成本,还大大的赚了一笔。

以m**队广泛应用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为例,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6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目的是为军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导航服务,并用于报收集、核监测和应急通讯等军事目的。历时二十余年,耗资三百亿美元,到今天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军民领域都广泛采用的现代化大工程,任何想要使用gps都会向m国贡献财富。

毫无疑问,漫长的研制周期,反复的、看不到回报前景的论证、试验和改进,这种巨额的投除了军队因国家安全需要,能够不计成本地使用公共资金来进行外,任何市场都是承揽不起的。但是,军队开发出这一项目后,市场却能诱使企业以有限的资金进行二次应用开发,并通过资本运作和市场营销,使它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许多不明个中事理,认为像飞机制造、卫星、火箭和现代通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