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节 琉球问题(2/3)
方面英国做的也是明显不如。
英国的对
战争是以澳州及印度为根据地,印度总督由北非英军总司令官,后改任印度军总司令官的魏菲尔将军担任。除去调派军队及练印度兵外,虽然英国的
通极困难,但为了仍能继续单独对
作战,故在印度各地建立了许多军需工厂。英国的对
作战和地中海海战一样,也是从英国的观点出发,开战初期以马来半岛为防御线,以后计划进攻的方向是从澳洲到新加坡,再从新加坡到香港。这一点可以看出与美国以直接使
本屈服为目标的大规模作战根本不同。
在进行对
战争期间,东南亚方面美英军的司令官之间的关系虽然没有欧战那样尖刻,但同样也有歧见。尤其是美国史迪威将军所主张开辟印度、重庆空运
通线的问题,美、英立场未能一致。美军想空运飞机及军援物资,加强重庆方面,而且美国空军要从中国本土起飞,轰炸满洲及
本本岛,以便
坏
本战斗力的根源。相反,英军想将主力集中,夺回马来及新加坡等地。美军对这种作战似乎并不感兴趣。
美国的反攻是以澳洲为基地的麦克阿瑟的水6两栖作战部队为主力;另一方面,海空军以夏威夷为基地,由尼米兹总司令统率。麦克阿瑟军首先夺回了瓜达尔卡纳尔,再经过新几内亚、菲律宾、台湾、琉球,直
本本土,而尼米兹舰队夺得了马绍尔、加罗林诸岛后,进攻关岛及小笠原诸岛,并有直接轰炸
本本土的空军主力协助作战;东南亚方面的史迫威计划小从中国大6进攻
本;英澳联合的东南亚军在夺得新加坡后,继续北上。这些联合军队,在最后
本投降时,将由麦克阿瑟为统帅。
中**队无论国民党还是**,自
中战争开始后,都到处坚决抵抗
本,所以在共同作战方面更做有力的部署,这一点就不用多说了。更何况即便不算国共两党,仅仅是范哈儿西南联盟一己之力,目前就已经在东南亚和两广地区,连战连捷,歼灭
军不下几万
,对
本的南下部队造成了致命打击,所以亚洲的
本,现在看起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至于欧洲方面,在美国尚未做好充分准备与
本和德国作战时,苏联已经与德国激战,所以苏联是美英的“恩
与救世主”罗斯福总统的私
代表霍普金斯,于德苏开战后一个月,忽然来到莫斯科,以后哈尔曼也在同年九月二十六
抵达,并根据《援助法案》无代价地送给苏联十亿美元以上的援助物资。霍普金斯同哈里曼两
都主张与苏联进行“无条件合作”军事首脑马歇尔元帅等的意见也是想利用苏联。
当开罗会议还没结束的时候,英美两国,就已经把准备工作做到了德黑兰,的与苏联的会议开始做提前准备了。
一个月以前,这些国家的外
部长在莫斯科举行的史无前例的会议,最终为在德黑兰同俄国
举行同盟再首脑全体会议铺平了道路。
一年多来,罗斯福总统一直试图安排这样一次会议,他听到国务卿科德尔?赫尔说斯大林已经表示正在考虑参加对
作战,
受鼓舞。然而,丘吉尔非常担心这位苏联领导
在谋求以此换取美国支持开辟第二战场,使红军能在东欧和
尔
自由行动。首相坚持,英美两国应举行一次预备
会谈,讨论他认为是他们为一九四四年制订的战略计划的“非常严重的缺陷”
丘吉尔抵达开罗时患着重感冒,后来转为肺炎。当他发现罗斯福总统已经邀请老蒋第一次以平等伙伴身份参加开罗会谈时,他的
绪格外忧虑不安了。罗斯福打算既激励这中国领导
继续打
本,又向英国施加压力,使英国最终在东南亚发动大规模攻势。
英国领导
则抱着截然不同的目的,丘吉尔指望利用这次会议使美国
充分“关心地中海”同意他为该战区制订的战略计划。他希望抢在俄国
之前出兵
尔
半岛,并向意大利战役投
更多的同盟国部队。这样做有陷
一场旷
持久的消耗战的危险。因为在
多格利奥元帅的政府于九月三
正式投降时,德军已进军南下去占领罗马。一周以后,当美国6军在萨莱诺登6时,几乎被德国装甲部队赶回海里去。
英国
这次来开会是准备为推迟原来商定的出兵法国的行动进行辩论的,虽然他们知道这样做可能导致同美国
发生严重矛盾,并可能同俄国
公开分裂。丘吉尔发现,由于罗斯福总统坚持优先考虑首相认为作战“时间拖得长,
况复杂和不重要”的一个战区,开罗会议陷
了棘手的问题。他以尖刻的语言私下抱怨道:翼回来,众样的希望落空了,结果中国在开罗会议懒心眉首要地位,而不是最末的地位。”
丘吉尔对中国的看法实质上是维多利亚式的、英国式的和帝国主义的。他没有意识到,罗斯福为把蒋介石树为“四巨
”之一而作的努力。是遵循美国一贯政策和始终坚持的原则的,即必须鼓励和支持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结果,蒋介石和罗斯福共同向英国
施加压力,要英国
重新打开东南亚6上补给通道,而不是发动一系列大规模的盟军两栖攻势,把
军赶出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
在史迪威在会议前分送给美国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