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8【请周先生到军统走一趟】(1/2)
抗战时期的重庆有三大戏院,今年的五三、五四大轰炸以后,就被炸得只剩下国泰大戏院一家了另外两家刚刚修复又被炸了。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到明年初,重庆川剧演员协会成立,川剧
集体投身于抗战事业。但他们却找不到演出场所,只能在街
巷尾、
场院坝拉起幕布就开演。
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的国内首映,就定在国泰大戏院(后世解放碑附近)。
21世纪重庆最繁华的解放碑商圈,此时已经成了一片废墟,处处是弹坑、残垣和瓦砾。某户周姓
家院子里的弹坑最大,
们把弹坑填平,在周围建起一圈花坛,种上小树和花
,弹坑正中央树起一座炸弹型的建筑物。
这座建筑物由中国电影制片厂道具部的美工们设计制作,材料皆是电影布景用过的废旧木材和布料。它被命名为“
堡垒”,意在警示国
自强不屈、坚持抗战、奋发振作。
“
堡垒”自五四大轰炸之后就开始建造,中途又被炸了两次。它就像永不屈服的中国一样,一次次被炸毁,一次次又重建,历史上直到1941年底才真正完工。
在“
堡垒”建成以后,由于多次受到轰炸,再加上不堪风吹雨淋,“
堡垒”很快就倒塌了。
们只能清除废墟,在基座上立起一根木杆代替,那根木杆便成了抗战中新的
堡垒。
抗战胜利后,象征
堡垒的木杆,变成一座屹立不倒的抗战胜利纪念碑,后来名字改成“
民解放纪念碑”。
这就是重庆解放碑的由来。
周赫煊坐车过来的时候,
堡垒还在建设当中。四周的残垣断壁之下,到处是临时搭建的窝棚。这些窝棚的主
,有些是从外地逃来的战争难民,有些是被炸毁家园的本地
。
整个重庆主城区就是这样子的,几乎每条街道都有窝棚。
们每天照常起居工作,随时准备往防空
跑,坚强而勤劳的活在战争年月。
不时能看到学生志愿者,男学生们自发充当消防员、巡逻员和搬运工。
学生则担当救护
员,在药品不足的
况下,她们大都只能带去一些
安慰。
药品真的是匮乏,周赫煊旗下药厂生产的药品,90都已经运往前线,普通平民很难买到,也买不起。
“林主席来了!”
林森还是那样轻车简从,身边只带了个司机出门。他一下车就被学生们包围,非常有耐心地微笑挥手道:“同学们辛苦了,老朽在此感谢大家!”
“林主席,我们不辛苦!”学生们高喊。
每次
机轰炸过后,赶到现场救火的消防员,超过一半以上都是男学生。他们接受过简单的消防培训,使用手压式水枪进行灭火,但基本不会冲进火海里救
,因为炸弹中的固体燃料可持续燃烧15分钟,火场里的
早就被烧死了。
记者们对着林森疯狂拍照,随后一起进
戏院观影。除了官员和记者,还有诸多文化界、教育界
士,都被周赫煊邀请来参加纪录片首映式。
除了周赫煊和中国电影制片厂的
,今天的观众对影片都没啥了解,全是看在周赫煊面子上才来戏院的。
很快,戏院里就陷
死寂,直到片尾曲《我的祖国》响起,
们才开始唾骂和诅咒。
林森的眼眶有些湿润,叹息一声,默默离开了。
周赫煊却被记者团团围住,接受大屠杀的相关采访,他把早已印刷好的资料分发给记者们。
第二天,超过四分之三的重庆报纸,都在义愤填膺的报道南京大屠杀。国党中央宣传部亦给予配合,宣传
军的残
兽
,号召青壮年踊跃从军报国。
文化界也纷纷响应,包括前段时间被
得快死的梁实秋,也在文章里
说:“昨
目睹大屠杀纪录片,不由背心发凉,未能想
类竟能
虐至此,与禽兽何异?
本不仅是中国的敌
,更是全
类的公敌。”
这次梁实秋没有再被
,大家跟着他一起骂,同时文艺界各宣传小组,也在前线和后方拿着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资料进行宣传,激起全体民众的同仇敌忾之心。
至于梁实秋为什么被骂,那得提到抗战时期的一场笔仗。
去年底,梁实秋担任《中央
报》副刊《平明》的主编,他在副刊上说:“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
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有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外面最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
的抗战八
,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
这番话顿时引起文坛的一致狂
,反对者说:“在今
的中国,与抗战无关的‘真实’是没有的,每个
都与抗战息息相关。”
老舍、宋之的、魏猛克、罗荪、张恨水、
、张天翼……不管是左派文
还是自由文
,
番写文章把梁实秋骂得狗血淋
。连续被骂四个多月,梁实秋终于顶不住压力,从《平明》副刊辞职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