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4/7)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又如《法华经·普贤菩萨发品》里面也讲: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云。意思是说参加法会的大众听佛讲经说法后,都感到身心愉悦,无比欣喜。今天我们的场景不也是一样吗?窦部长在这里给我们作彩的指示,我们大家听了后都‘皆大欢喜’呢。”
所有的又大笑。
还别说,窦部长前面的话还真的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和效果,接下来就有好几位高校领导开始接下去讲了。我很是惊,一方面我想不到诸如:顺水推舟、借花献佛、见风使舵、森罗万象、镜花水月、心花怒放之类的成语都是出自于佛教,就连不即不离、鹦鹉学舌、家贼难防,甚至挂羊卖狗
竟然也是——
森罗万象一词出于《法句经》: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原来,森罗万象是“色”,即一切物质现象,而物质现象是刹那生灭、虚幻不实的。
鹦鹉学舌出自《药山惟俨和尚》:有行者问:有问佛答佛,问法答法,唤作一字法门,不知是否?师曰:如鹦鹉学
语话,自语不得,由无智慧故。禅宗强调
心的顿悟,反对在语言文字上拾
余唾。鹦鹉学舌,即使学得维妙维肖,也无补于事。
不即不离这个词语出于《圆觉经》: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即”是融合,“离”是分别。‘圆觉’是真,‘众生’是妄相,当然是有分别的,这就是所谓的“不即”;然而归根结蒂,妄相亦是真
的显现,二者是融合的,这就是所谓“不离”的意思了。犹如波不就是水,但也离不了水。
家贼难防出自《五灯会元》。问:家贼难防时如何?师曰:识得不为冤。按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等“六根”为“内六贼”。家贼即指内六贼而言,指的是六根的贪欲。《杂阿含经》里面讲:内有六贼,随逐伺汝,得便当杀,汝当防护六内贼者,譬六欲。六根以其内在的贪欲,追逐声色等尘染,劫掠
本
中的善法,故称“家贼难防”
在他们谈及到家贼难防这个词的时候,我心里不禁苦笑:我的毛病说到底原来就是这个问题啊。
此外,还有一个方面也让我非常的想不到:原来这些领导们,包括窦部长、何省长,他们当中竟然有不少的对佛学都很有研究。这就不仅仅只是信的问题了,我觉得应该是
信不疑。
我对佛教知之甚少,但是我知道一点:佛教对世的要求是“放下”。佛让世
把什么都放下,比如别
对你的憎恶、侮辱,甚至自己的生老病死都得放下。平
里我喜欢看一些白话了的佛学道理,我觉得那些道理对自己的
生、对自己心灵的净化很有好处,然而我却发现,自己虽然记住了那些道理,但是却发现其中的很多自己根本就做不到。
比如:
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与其说是别
让自己痛苦,不如说是自己的修养不够。如果一个
不给自己烦恼,别
也永远不可能给我们自己烦恼,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放不下。所以好好的管教自己,不要去管别
才是重要的。
别总觉得别可怜,其实自己才是更可怜的
,试问: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
生多少?
佛说,一个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别
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所以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嗯,很有道理,可是这样的事
有多少
可以做到?
当一个自己快乐时,要想到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自己痛苦时,也要去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这是一种自我心理安慰的范畴,我自认为自己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错。我的
生已经经历过了那么多的悲伤,但是我现在不依然欢乐地活着吗?
所以,我认为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一个
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狂妄的
难救,自卑的
更难救。
于是我就想到了曾郁芳,我觉得自己最关键的是不要一直不满家,一个
应该多检讨自己才对。不满
家,是苦了你自己;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
,这样子
子比较好过,要是一直想去改变别
,那会让自己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别
、怎样去包容别
才是。一个
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
,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毁灭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
却要千句话,一个
多
下留
是非常重要的;当自己去劝告别
时,若不顾及别
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而且不要在自己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自己的谦虚心缺乏智慧。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在很多时候都还是做得不错的。
还有就是,忌妒别,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
,也不可能减少别
任何的成就。良心是每一个
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
,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此时,当我听着他们在这里侃侃而谈诸多佛学道理的时候我心里禁不住就想道:你们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