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三二章 红外自导头(1/2)
打算进行一番科普姓的长篇大论,龙云先停顿一下,喝了两
清茶。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首先,你大概已经知道,为了让导弹能侦测到敌机机体的红外辐
,导引
需要依赖红外线传感器。根据传感器的工作介质和结构上的不同,从早期的‘硫化铅’、后来的‘锑化铟’直到现在的‘碲镉汞’,能够侦测的红外线波段越来越宽,同时也越来越灵敏。
但是结合课题的背景分析,受限于我国以及苏俄的军事科技水平,在九十年代初期能够投
实用的红外导引
,都还处于‘致冷锑化铟传感器’时代;这种传感器的红外线感应峰值在3~5微米波长,而战斗机的正面红外辐
信号里,3~5微米波段的辐
能量其实是很小的。正因为这种
形,用致冷锑化铟传感器制成的导引
,对迎
目标的截获距离远低于尾追目标的截获距离,说白了就是只能尾追打菊花、而不擅于迎
攻击。”
“……‘菊花’?”
“——啊,没、没什么!就是说只能尾追攻击,仅此而已,呵呵……”
不想和眼前的
孩子解释这个挺恶俗的词汇,龙云擦一擦额
的几分冷汗,才继续他的说明:
“凌,你想一想看,如果导弹只能尾追攻击敌机,在敌我双方互相接近的时候是不是就很被动?当然了,如果非要用这类导弹迎
拦
、也不是不可以,但自导
对敌机的截获概率就下降明显,多数
况下这就是一种碰运气的打法。
要提高红外制导导弹的迎
攻击能力,可以使用不同材料的传感器,比如感应峰值在1~24微米波段的碲镉汞传感器;但是一来这种传感器以国内九十年代的技术基础,制造的良品率非常低、价格也高的离谱,二来由于传感器侦测波段的展宽,所需要的电路设计更加复杂、信号处理复杂度也大大提高,就当时的科技水平,要实现起来也是困难重重。”
“那么,照你说的总结一句话,就是受到当时的技术所限,我们的红外弹基本上只能追击敌机?——那我就有点明白这样做的不可取之处,要打空战的话,一开始敌我双方总是互相迎
接近的吧?”
“是啊,大多数
况下是这样。所以受到当时的技术水平限制,红外弹并不能完全代替半主动弹遂行作战任务。当然说到原因,不得不提到红外弹的另一个缺点,就是导弹
部的自导
需要有半球形透明罩,这种
部形状会极大增加导弹高速飞行时的激波阻力。就好比我们当年进
的r-27r/r-27t系列导弹,虽然两种型号的弹体完全一样,但是红外型r-27t的
程和最大速度都不如雷达型的r-27r。”
“哦……听你这么一说,我算是有点明白了。”
虽然对战机和导弹还是知之甚少,毕竟也有理科高才生的底子和聪颖的
脑,上官凌挺感兴趣的眨一眨眼睛,思考片刻后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设想:
“那么,红外弹不好用的话,我还有一种想法,用
程比敌方主动弹更远的导弹去打击敌
,这样行吗?既然你说到导弹的
程,红外型的
程比不上同样条件的雷达型;那我们不考虑红外弹,不是还有另外一种
程加大的‘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如果使用
程超过敌方主动弹的半主动弹,是不是就有可能击落敌机?”
“哦?——你是说,”
一听她这种应对思路,说的不就是r-27er这样的大家伙吗,龙云倒来了几分
,“哪怕我们只有半主动弹,只要这半主动弹的
程超过敌
的主动弹,就可以先打到对手、对手却打不到我们,是吗?”
“恩,就是这样,道理不是很简单么?”
“呵呵,这个嘛……”
听到上官凌一番看似有理、其实却是思虑不周的话,龙云就摆出一副老谋
算的样子嘿嘿而笑,他知道这大小姐刚刚说出的观点,就是在网络和社群里屡次被
提出、新手却经常搞不清楚的空战误区之一。
“这么说吧,我大概明白你的意思,就是用
程具有一定优势的半主动弹和敌机对
,争取做到先发现、先发
、先摧毁是吧?好比敌
拿着手枪,我们却拿着步枪,然后就可以凭借
程优势单方面杀伤敌
,是不是?
但是你没有想到,这种思路有一个明显的重大疏漏。
这种战法之所以不可行,原因就在于敌机使用的主动弹,在导弹接近目标末制导段并不需要它提供照
;换句话说,就算我们抢先发
r-27er攻击敌机、一段时间后成功命中,这时候敌机之前发
的主动弹也已经迫近,我们这时候仍然需要面对主动弹的威胁。
当然了,这一过程的具体计算比较复杂、你可以随后慢慢算一算,但是我可以粗略的说,半主动弹要想用
程优势对抗主动弹,
程指标一般需要在后者的一点三倍以上才行,这实际上也超出了我国当时的技术水平。就说即便是r-27er,有效
程可达七十五千米,也还是无法对抗有效
程六十多千米的m-12o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