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九章 一个年轻人的小故事(9/10)
左右笑道:“我叫左右,是陈平安的师兄。”
埋河水娘娘先是呆若木
,然后两眼放光,一
掌拍在自己脸上,真不是做梦!
他娘的文圣老爷的弟子,真是一个比一个英俊啊!
————
宝瓶洲中部的大渎之畔。
崔东山正在翻看一本书。
柳清风在一旁吃着颗略显冷硬的粽子,细嚼慢咽。
崔东山合上书,将那本新鲜出炉、大肆版刻的书籍,递给柳清风,“借你瞧瞧。”
柳清风接过书籍,一边吃着粽子一边翻书,起先看书翻页极快,序文实在是行文平平,粽子倒是吃得依旧很慢。
柳清风似乎看到
彩处,笑了起来,翻书慢了些,是讲一对好朋友山水故事,年龄不算悬殊,差了七八岁。都是陋巷贫寒出身,年纪小的那个,最后去了一处名为罄竹湖的地方,反而率先走上修道之路。而一条巷子、年纪更大的少年,离乡之时,还是个刚刚学拳的武夫。一个名叫顾忏,一个名为陈凭案。顾忏小小年纪,到了野修如云的罄竹湖,就强掳了许多妙龄
子,担任自家府邸的开襟小娘,要送给那个视为兄长的陈凭案,后者则是罄竹湖十友之首。
大致故事,分为两条线,齐
并进,顾忏在书简湖当混世魔王,陈凭案则独自一
,离乡游历山水。最终两
重逢,已经是武学宗师的年轻
,救下了滥杀无辜的顾忏,最后给出了些世俗金银,装模作样,潦
举办了几场法事,试图堵住悠悠之
。做完之后,年轻武夫就立即悄然离开,顾忏更是从此隐姓埋名,消失无踪。
最后还是一座仙家宗门,联手一支驻守铁骑,收拾残局,为那些枉死之
,举办周天大醮和水陆道场。
崔东山笑问道:“看完之后,观感如何?”
柳清风反问道:“最初撰写此书、版刻此书的两拨
,下场如何?”
崔东山说道:“非死即伤。”
柳清风点
道:“分寸拿捏得还算不错,若是赶尽杀绝,太过斩
除根,就当山上山下的看客们是傻子了。既然那位饱读诗书的年轻武夫,还算有些良知,并且喜好沽名钓誉,自然不会如此
虐行事,换成是我在幕后谋划此事,还要让那顾忏行凶,然后陈凭案现身拦阻前者,只是不小心露出了马脚,被侥幸生还之
,认出了他的身份。如此一来,就合
合理了。”
“不是合
合理,是合乎脉络。”
“在山水邸报上,最早推荐此书的仙家山
,是哪座?”
崔东山笑道:“是个不
流的山上小门派,专门吃这碗饭的,已经脚底抹油跑路了,当然也有可能被杀
灭
,做得比较隐蔽,暂时查不出来。说实话,我其实懒得去查。”
柳清风感慨道:“话说回来,这本书最前边的篇幅,短短数千字,写得真是朴实动
。好些个民间疾苦,尽在笔端。山上仙师,还有读书
,确实都该用心读一读。”
各种乡俗,娓娓道来,田垄守夜争水,少年上山砍柴烧炭,背篓下山,与市井富家翁在门
讨价还价,被后者呵斥退下台阶,少年接过那串铜钱之时,手心多老茧。
隆冬苦寒时节,少年上山采药挣钱,双手冻疮开裂,采药之时,小心翼翼,免得沾染血迹,卖给山下药铺之时,贱了价钱。
描写这些,往往不过寥寥数语,就让
读到开篇文字,就对少年心生怜悯,其中又有一些绝文字,更是足可让男子心领会,例如书中描写那小镇风俗“滞穗”,是说那乡野麦熟之时,孤儿寡母便可以在割麦村夫之后,拾取残剩麦子,哪怕不是自家麦田,农家也不会驱赶,而割麦的青壮村夫,也都不会回顾,极具古礼古风。
妙处在书上一句,少年为寡
帮忙,偶一抬
,见那
蹲在地上的身影,便红了脸,赶紧低
,又转
看了眼旁处饱满的麦穗。
这一抬
,一低
,一转
,便将一位劳苦少年既淳朴、却懵懂且复杂的心思
思,只一句,便写活了。
开篇之后的故事,估计无论是落魄文士,还是江湖中
,或是山上修士,都会喜欢看。因为除了顾忏在罄竹湖的肆无忌惮,大杀四方,更写了那少年的此后遇连连,一连串大大小小的际遇,环环相扣,却不显突兀,
山之中拾得一部老旧拳谱,
出门游历,偶遇世外高
,拳法小成之后,又误
仙家府邸,学得一门上乘术法,出拳杀
,处处占据大义,便是跋山涉水,遇见妖魔鬼怪,皆是出拳果决,酣畅淋漓,大有意气风发的少年豪杰气概。
与不少山水仙更是一见投缘,其中又有与那些红颜知己在江湖上的萍水相逢,与那娇憨狐魅的两厢
愿,为了帮助一位美艳
鬼沉冤昭雪,大闹城隍阁等等,也写得极为别致动
。好一个怜香惜玉的少年有
郎。
关键是还将那少年游侠儿一路山水游历的勤勉好学,笔墨颇多。在这之后,才是罄竹湖的那场重
戏了。险象环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终于成功从山泽野修手中救下已犯众怒的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