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迎接(1/2)

布伦伯格今天穿了套陆军元帅野战制服,胸佩戴上了全套勋章,手持元帅略杖,马靴擦得锃光瓦亮。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特使团主要成员乘坐【欧根亲王】号上的摩托通艇,随员则乘坐公共租界提供的通艇,就在万国商团军乐队喧嚣的演奏声中,一行即将在中央银行大楼对面的驳船码登岸。

公共租界方面就在码旁边,正对着南京路的位置搭起了一座木制观礼台。过道两侧还摆放了大量花木作为装饰,平台中间悬挂着租界旗、英法和德国国旗,租界内其他侨民国的国旗罗列在两边。

英法美三国驻上海总领事以及工部局、公董局的所有董事会成员,加上一群租界内的外使节与中外富豪士绅,反正都是在上海滩有身份有来有地位的物,此刻这些全都围聚在台前翘首以待,等着德国特使团的到来。

舞台四周围了一圈驻守上海的中外媒体记者,当时的记者们,手里也没有后世那种长枪短炮之类的摄影器材,有一台蔡司新闻机就已经算是专业员了,特别上海本地的报社,直接架起了使用玻璃底片的大型照相机,高举着装了镁的闪光灯,这些地蛇们总归是有些便利,早早就占据了有利地形。

从香港乘坐专机提前赶到上海的德国新闻小组在此间显得鹤立群,不光是指他们个大,而且使用的设备也远远超出了周围的同行们,他们带着三台电影摄像机,还带了一套使用了最先进的钢丝录音机的现场录音系统,加上他们袖子上套着的统帅部红地黑鹰袖标,导致他们反而成为了同行们竞相拍摄的对象。

说到钢丝录音机,德国其实在四年前就已经发明出了录音磁带,但是受到材料问题困扰,在新型塑料开发出来之前,暂时还无法进商业化生产。

本国内的各大媒体,也派出了当时最强大的采访阵容,本的新闻产业当时其实已经接近于西方的先进水平,虽然内部组织结构有些原始,采访手段也比较单一,但是在器材与技术的投方面,并不弱于任何一个西方的媒体报社。

除了【每】、【朝】、【读卖】等纸上媒体之外,还有【东宝】公司派出的新闻片摄制组,他们带来了两部胶片摄影机,准备全程记录下特使团在访期间的活动。

对于现今的本国民来讲,德国特使团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吸引力。特别是眼下陆上战事渐胶着状态,国内经济开始陷衰退,整个大本帝国上下都需要注一剂强心剂,获得世界号强国德国的青睐与友谊,必将能够极大的鼓舞起大和民族的士气。

但是让感到难堪的是,这一次德国访问上海的行程太仓促,没有给本留下足够的准备时间,而且本未能拿到在华租界的控制权,于是大部分的风,都被两个租界的管理部门抢去了,搞得如今整个出访的主题都变了味道,此刻谁都不会认为这是什么德国特使对本上海控制区的参观,因为就冲现在这个场面来讲,怎么看都是上海租界各界在热烈欢迎前来访问的德国使团。

喧宾夺主指的就是眼前这种况,松冈洋右的鼻子都快气歪了,但是即便他身为一国的外大臣,在租界里他的身份也只是一个本官员,和特使团一样属于来宾身份,而不是这片土地上的主

于是本外相和一堆外官员领事秘书以及本侨界商界军界与汪伪汉们,只能站在专门为圈出的区域等待。因为本军队不能进租界,为了这些的安全,公共租界还非常贴心的调派了近两百名印度巡捕,在周围站了一圈。

平均身高一米八的锡克族巡捕,也就是上海俗称的红阿三,站在平均身高只有一米六的身边,怎么看都是一种赤的讽刺,把一群本贵气的小脸刷白。

没想到工部局竟然敢当面跟自己玩这一套,英国的腰杆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硬了,虽然英国和德国签了友好条约,但德国真的会为这个和自己作对了半个世纪的宿敌出吗?

松冈对此表示很是怀疑,他决定与德国使团见面之后,一定要抽出时间讨论上海租界的问题,工部局已经不再适合管理这片土地,应该由德国和本接替这些混蛋的位置,如果德国觉得距离太远不方便的话,本完全可以承担起这份责任,德国只需要坐享在华利益就行了。

给自己再三鼓劲之后,松冈总算是压下了心的这闷气。

但显然英国不准备就这样放过这位本外相,在一阵整齐的踏步声中,沿着外滩马路甩着手臂走来了全副武装的英国步兵方阵。

这些马来驻军虽然战斗力很水,但是走起队列来那可是一流以上水准,英国陆军在马来西亚最擅长的就是阅兵了,整齐的队列和军容,可以时刻提醒那些不本分的当地,别忘了当年龙虾兵的赫赫威名。

这批英军临出发前领到了从国内运来的新型装备,其实原本的步枪也挺好用的,反正一年都打不了几发子弹,只是在欧洲战争发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