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和谈(2/3)
走进帷帐内,现里面并没有什么多余的装饰,一眼便能看到尽,而且里面的所用之物极为普通朴素,甚至可以说的上是简陋了。
一路跋山涉水,战场上腥风血雨,当然是统帅也不应该追求奢华和享受。
只是在最中央坐着的那个,却让整个帐篷内多出一抹无法忽视的亮色。
檀逸之高坐其上,他身穿玄金色的黑甲,眼如炬,原本高贵舒华的气质经过战场的厮杀拼搏,更显得无可掩盖,犹如龙翔九天,在瑶池中翱翔翻滚,雷霆一怒便出数万的天火。
有些,天生就是受
瞩目的焦点,檀逸之就是这类
。
即便他只是静静的坐在那里,一个字都没有说,仍旧没有办法忽略掉他的存在。
这样的,仿若昆山之玉,夜间明珠,哪怕是处身于黑暗之中,自身仍旧能从淤泥中顽强的挣扎出来,自我救赎,然后攀岩凌然傲上。
比起这些来,檀逸之的绝美容貌,倒是要排在第二位了。
即使不是第一次见面,钟汉朗还是忍不住感慨,世间竟然有如此惊艳的物。
心想,果真是上天不怜悯,大燕的齐王或者是楚王,若是能有如此风姿和本事,怕是满朝帝王将相也不至于走到了“求和”的这一步。
钟汉朗略微整了整自己的衣衫,上前一步恭恭敬敬的行了个礼。
他是来和谈的,自己这方处于弱势,姿态当然要放得低一些。
虽然是见到故,可檀逸之的声音听不出喜怒,淡淡的说了一句,“钟尚书,你我两
还真是有缘,又见面了。”
钟汉朗在心内暗叹一声,若非是极为不得已,谁愿意再来与你见这一面。
他一面感慨,一面又不得不将大燕求和的讯息委婉的表达出来,他职责所在,便要尽力促成此事。
尽事听天命,至于成与不成,那就不是他最终所能决定的了。
檀逸之的脸色晴不定,却又突然间浮起了一丝笑意。
“西秦数万兵马浩浩而来,如果就这样风平静的撤回去,岂不是白白的兴师动众一场?原本以为大燕的和谈是有诚意的,没想到却不过是小孩子家的把戏。”
檀逸之微微抬起右手,对杨长史说:“将这位大燕使者再送出去。”
钟汉朗连忙说:“且慢!世子您若是有什么要求,尽管可以提出来。”
他话还没说完,却眼见着要被家轰走,立刻补充说:“大燕朝廷会赔偿这次西秦兵马的粮
和一切所需的物资,若是没有的便用真金白银来补偿。”
杨长史在一旁笑了笑,算是松了,这才有了一些求和的意思。
本身大燕就是战败一方,处于弱势,若是再端着这个架子,就要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了,根本没有一点想要和谈的诚意。
钟汉朗继续说:“西秦和大燕本来就是友邦,两国之间兴起战争只会让百姓不堪其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还望世子看在天下苍生的份儿上,为这些无辜的百姓们考虑考虑吧。”
杨长史刚才有所缓和的脸色,顿时冷了下来。
好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将天下大义压在别
的
上,你钟尚书可真是说的一席“好话”。
檀逸之不与他兜圈子,直接讽刺说:“这倒是怪了,平里燕皇多次惹出民怨,苛捐杂税弄得百姓生活贫寒,民间怨声载道,怎么那个时候你不上奏劝一劝他?要修建行宫时,大肆挥霍民脂民膏,那时你又在哪?”
“钟尚书,这个时候拿百姓说事,可有些说不通啊。况且,西秦律令如山,兵马一路行来何曾伤害过无辜的百姓?路过村庄时从不惊扰,连田地里的庄稼都不曾随意毁坏过一颗!”
这话说的句句在理,把钟汉朗臊得直抬不起来。
他是大燕的臣子,难道不知道提及燕皇时所说的事,是编造的还是实。
可是,放在当时他哪里敢去劝。
一些先的教训摆在那里,如果当时他写奏折规劝了燕皇,此时怕是已经不能完好的站在这里了,早就
狱了,此刻估计在岭南忍受瘴气之毒了。
如果当时没有为民请命,这时候拿苍生做冠冕堂皇的借就显得很可笑了。
檀逸之觉得,大燕的君臣们还是不懂得他们到底输在了哪里,归根究底上就是“民心”二字。
从西秦的沣京出已经一月有余,他一路行来,亲眼所见,才知道大燕处处苛政,况远远比想象中还要恶劣得多,已经是沉疴旧疾,须得根治。
不过,那些远在金陵繁华地的老爷们当然不知道了。
尤其是燕皇,怕是还沉浸在自己盛世的幻想当中,总以为自己是多么的英明武,治理有方,殊不知,这一切都是虚假的泡沫罢了。
钟尚书无话可说,显然在言语锋中檀逸之已经占据了上风。
就这,还是他念及在南越时,钟汉朗曾经帮萧易安混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