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固执己见(1/2)
谨慎是一件好事,但是谨慎过了,往往会让
抓狂。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6承启终于体会到老实
的能量了,老实是老实了,有那句说那句,不要指望他会昧着良心说好话,但更不要指望他会放下自己的想法。
李诫的话,也不知道他是要确认植树一事,还是开凿运河一事。为此,6承启郁闷地说道:“李卿,你所说的需要时考虑,说得是种树,还是开凿运河?”
李诫一愣,旋即脱而出道:“自是运河一事。至于植树,陛下还是让旁
去做罢,臣只是工部尚书,这种事
,应该是花匠去做的。臣知道将作监里面,有不少御用花匠,陛下大可让他们去做……”
6承启明白了,说白了就是李诫不屑于去做种树的事。毕竟他是工部尚书,搞建筑的,怎么也比种花种树的花匠高等级一大截吧?就算李诫不是工部尚书,花匠所做的事,他也是不屑于去做的。工匠与工匠之间,也是有等级之分。搞建筑的,总比做花匠的厉害一些吧?
即便6承启提升工匠地位,可这些观念,也不是一下子能扭转的。更何况李诫是一个固执己见之,要想让他接受新的思想,还是很困难的。
当然,6承启作为一个皇帝,想要差遣几个,不过是举手之劳罢了。也只有李诫这么愣
青,小皇帝是看得起你,才让你去办事的。你稍稍变通一下,回去跟以前将作监的同僚一说,自然大把
乐意去做。这么一
回绝,要是换了一个小心眼的皇帝,早就暗恨在心了,认为这
是持才傲物,不值得重用。
好在6承启是一个不拘小节之,也知道李诫的作用,哪里真的让他去种树?这种事,任何
都能做的。就不要
费
才了。
他更在意的是,为何听了自己的意思,也看了自己画的简图,李诫还是不肯去开凿运河?
此刻急了的6承启。自然要打沙锅问到底了:“李卿为何还是这么固执己见?朕都说了,在河道急转之处,拥挤之处,加阔河道;若是易发生决
之处,开凿另一条河道。分流河水。不过是秉承了大禹治水的经验,堵不如疏罢了,朕相信,这个方法,要比李卿所想,高明多了!难道是朕的水平不够,不能指导李卿这样的大才?”
说到这,6承启已经有点气愤了。他一心为民,开闸运河也不是为了个享乐,也懂得循序渐进。为何李诫还是不肯听他的?
李诫见到小皇帝已经失去了耐心,也有点惶恐了。他不过是一个二十七岁的年青,且身居高位。所谓高处不胜寒,年纪轻轻便成了重臣,自然是春风得意。可要是圣眷不再,他的下场凄惨也会比旁
惨的多了。
当然,李诫的固执己见,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相反,他是很认同6承启的做法的。哪怕他没见过这样的治水的办法。也能看得出这是一个极其高明的治河策略。
也是因为这个策略很高明,自然便是大工程。往往大工程,涉及的地域便会很广。地域广了,中间占用民田、民宅等。也是难以避免的。李诫担心的地方,便是这里!
看到6承启动怒了,李诫连忙把自己的担忧说了出来。6承启听了,心中的无名火也降了下去。的确是他忽略了这一点,差点就弄出类似后世无偿拆迁的恶事来。
6承启也是有过能改之,可作为皇帝。错了也是要坚定自己的意见的。要是自己说的话,自己都不当回事了,底下那些
明得如同老狐狸一样的官员,又怎么会把你的话当一回事?6承启咳嗽了一声,掩饰了自己的尴尬,说道:“不过小事罢了。朕先前说过,从国库拨给李卿五百万贯,足以补偿占用田地的百姓了。若是不够,李卿只要开出明细来,朕一定会批的。钱银之事,小事一桩。若是能治理得好黄河,朕就算把国库掏
,又何妨?”
言下之意,自然是鼎力支持李诫,让李诫放手去做。
李诫得到了6承启的如此支持,差点当场出丑。好在李诫商虽然不高,也懂得基本的道理,6承启这么说,不过是夸下海
罢了。要是真的把一年岁
全都扔进黄河里面,恐怕6承启要被文武百官
死。就算是和他算是共同进退的内阁,也不会答应。
李诫不缺智商,商虽然不高,也不算很低。这样的账,心中还掂量得清楚的。治河一事,非一年之功。6承启说治理黄河需要投进去一年岁
,李诫是相信的。历朝历代治理黄河,花费也不会少了去。更何况是要开凿这么庞大的运河,用十余年,糜费千万都不一定能成。可按照6承启的意思,治理黄河的费用,不是一次
给清的,而是逐次追加,由李诫上奏疏,陈列明细才行。
李诫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要是换了一个官员,说不定就不了。治理黄河,谁都知道是一个肥差。随便挪用一点,都能赚个盆满钵满。可监察司
益壮大,谁敢顶风作案?所以治河一事,掂量过期间利害,没有
敢自告奋勇。
没自告奋勇,不代表他们认同分期付款一说。这样的话,就会让治河的糊涂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