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二章:不得不服(1/2)
此言一出,满朝皆笑,这官员再看仔细一些,确实是“冯京”,自己闹了个大笑话,登时红了脸。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其实这时候的书写习惯是自上而下,自右而左,并不容易看错,奈何这天唱名官实在起得太早——寅时没到就起身准备了,那时候连公都没起身。
年岁又大,老眼昏花,一时间看错也是正常。
也因为这一段趣事,冯京的声名更大了。民间也适逢其会,编撰了一个故事,讽刺权臣张尧佐阻挠元绶新政,后来张尧佐真的就被贬到了黄州,看“明黄花”去了,更是成为一时美谈。
冯京是个牛,而且牛到了最高处,不论才学还是德行,都十分受
尊敬。
但鲜少知道,冯京的家庭,并非耕读出身,而是商贾出身。
咦,不是说先前商贾不能为官吗?
这说起来就一匹布这么长了,长话短说的话,要归功于这个时代的“户本”——户籍制度。如果户籍上,写明你是“行籍”的话,你才是商贾出身,要不你就是“良民”。
大顺朝关于商的政策可以归纳为行会政策、牙
政策、行商政策等方面。要在城镇设立商铺,就必须加
到行会中。而商
一旦加
行会,就名列“行籍”,就像手工业的“匠籍”一样,商
一旦被纳
了“行籍”,不仅本
难以逃脱,还要累及子孙——这主要是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行户承担官府的科配差役,但到了后来科配差役已经名存实亡,可“行籍”却是一直保留着,就好像被贴着标签一样。
实际上,在大顺也不是只有加行会的“行
”才是商
。一般
况下,朝廷对于外来客商、进城买卖的农民以及城市中大量从事零星买卖的小商稗贩,是不用行会组织形式加以控制的,抽税也极为低廉,前为百税三,后为百税二。在后世,这种小商小贩常被称为“违法占道”,要被城管打死,但在大顺,朝廷却鼓励其摆摊谋生,并予以帮助,解决土地不足的问题。
但这也是元绶年间的事了,新政以来,农税降低,但商税普遍提高了,普通商贾都是三十税一,关税则是十税一,要是出糖一类的话,更是去到了五税一。
为啥?
要知道,西方诸国那边还在舔蜂蜜,大顺的致白糖却只要一文钱一两。在南方,甘蔗的种植已经很普遍了。更发展到了
加工蔗糖的一步,海贸带着白糖去西方的话,几乎没落地就被
抢光了,而且价格是一两白糖一两黄金!
如此利的行业,抽税自然多了。
元绶时,了“行籍”的商贾,严禁参加科举。幸亏冯京曾祖冯碧举家南迁粤西之宜山龙水,取得了农籍,后来祖父因去漠北郊游时看中江夏,落籍江夏宜州,才有后来宜州三元冯京。冯京也对宜州感
很
,进士宴会上,元绶帝问起冯京家乡
况。冯京自豪作答:“吾乡
戴平天冠(天门拜相山),脚踏万年河(龙江)左手攀龙角(龙角山),右手搬骆驼(骆驼山),前院九龙来戏水(九龙山),后院龙尾通天河(天河县),
间千
朝拜(千
到宜山庙上香),夜里万盏明灯(从
漏茅屋顶看见万颗星星)。”皇帝听得兴致勃勃,哈哈大笑曰:“好家乡!宜山真是地灵
杰的好地方啊!”
没看错,就是地灵杰。为什么说地灵
杰呢?皆因这是一个风水术语,认为先祖骨骸能发庇佑子孙发迹,古时多土葬,所以地灵是因,
杰是果。
历朝历代以来,商贾都是被鄙视、被侮辱、被抢劫的对象。哪怕到了大顺,千余年来遗留的痼习依然限制商获得高位,但冯京却不同,他由一个商
步步高升,靠的就是大智慧。
冯京早年贪玩,有时夜不归。一次被巡夜的街卒拘留,当时的武昌郡守王素极力为其开脱,将其释回。后来冯京奉使关中,王素正在渭地帅兵,两
见面,酒宴甚欢。冯京作诗赠王素,中有句云:“吞炭难忘当
事,积薪
愧后来思。”这意思说,即使改变了面貌声音,我也忘不了当年被街卒拘留之事;即使后来居上,我也为难以报答你的大恩而惭愧。
年轻时,血气方刚,不拘小节,容或有之。待到贵显之后,按常
言之,提起从前的过错尚不愿听,哪会主动向故
谈及,并写进诗文中去呢?冯京如此不以为讳,而且四处宣扬他的知恩图报,而后,他获得了什么?
都知道他是个知恩图报的
,那么,在力所能及的时候,
都不会为难他,他在官场的“恩
”多过敌
——这样的
,能不步步升迁吗?
一般都会为自己的年少轻狂而懊悔,顺带着,他们会隐瞒那段荒唐岁月,对幼年时帮助自己的,他们也假意看不到。
更有甚,一些升迁到昔
恩
之上,便唯恐别
挟恩图报,因而抢先打击排挤那些曾经的上司,他们以为让这些
乖乖向自己俯,便可以管束部属,然后步步升迁,然而,他们错了……
一个商,能在一片歧视的环境里,获得所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