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郑局长熟悉环境 李云帆用图说话(1/2)
祠堂大门前是石板路,路一直向西,延伸至河堤,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在花家村的西边有一个渡,这个渡
的名字叫花家渡
,泗水河大桥是解放以后修建的,所以,在解放前,泗水河以东的
到街上去赶集,必须走花家渡
,从渡
的名字上,我们也能看出花家在当地的影响有多大。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大家先去了案发现场。
十字路,全是用石板铺成的,大家沿着石板路向东,大概是花家村来了这么多不速之客,隐藏在芦苇里面的小鸟相继飞上高空,它们鸣叫着,毫无目标地到处
飞。
走在石板路上,抬就能看见那棵突兀的老榆树,几十只黑白相间的鸟在鸟巢上空盘旋着。
芦苇的叶子已经枯黄,白色的芦柴花完全开放,再过些子,芦苇就可以收割了。
石板路开始向下,并且越来越窄,这时候,已经能看到水塘了,透过芦苇和杂树之间的空挡,河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向前走十几米的样子,脚下是三级石阶,石阶下就是跳板,跳板是用四根树排在一起的,跳板的一
搭在石阶上,另一
搭在一根横木上,横木用铁丝固定在两根树桩上。在跳板的中间,还有一个支撑横木。
跳板距离水面大概十五六公分的样子。
站在跳板上,只能看到水塘的一部分,水塘的中间水平如镜,距离岸边一百米左右的地方,有很多水
,水
里面还夹杂着一些菱角的叶子。
站在跳板上往下看,能看到水底,越靠近河岸,水下越清楚,反之就越模糊。
郑峰折断一根芦苇,去掉枯叶,放进水中,跳板靠岸的地方水有七八十公分,跳板中间的水
有一百二十公分左右,往前挪一挪,水
有一百四十公分左右,再把芦苇放在跳板的前面,水
竟然有一米**。郑峰大概是想证实一下,看看花家大塘是不是锅底塘。
“果然是锅底塘。”郑峰自言自语道。
“郭队长,夏天的水位在什么地方?”李云帆问。[]
“到跳板下面,有时候和跳板齐平。”
“花三妹的尸体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
“在那——”郭队长指着一片水。郭队长怕大家不知道具体的位置,弯腰从石阶旁边的土里面扣出一块石
朝水塘的东北方向扔了过去。
石落在水面上,激起几圈涟漪。涟漪的旁边就是一片水
。
“就在那块水的南边。尸体是在水
下面发现的。”郭队长补充道,他的表
显得非常凝重。
“郑局长,郭筱兰的尸体也是在水下面发现的。”谭科长道。
“位置在什么地方?”
“在那——”郭队长又从土里扣出一块石朝东南方向扔去,落水点和第一个落水点的距离大概有两百米左右。”
李云帆从袋里面掏出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钢笔,打开笔记本,在上面画了一个
图。
我们先把李云帆所画的内容代一下:李云帆先在纸上画了三个点,然后将三个点连接起来,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倒三角形,这三个点是李云帆根据材料的说明和现在看到的
况确定的,这三个点所代表的是三个码
:一个码
是祠堂东边的码
,一个码
是郭筱兰出事的码
,另一个码
是花三妹家所用的码
,李云帆在下面的点旁边写了一个“”字,又在“”字的下面画了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应该就是祠堂。另外两个点分别是“b”和“c”,“b”是郭筱兰出事的码
,“c”是花三妹家用的码
。
“花三妹家的芦苇在什么地方?”郑峰问。
“郑局长,花三妹割好的芦苇就放在那儿——”谭科长道。
“请跟我来。”郭队长走在前面。
谭晓飞跟在郭队长的后面,大家跟在谭科长的后面。因为路比较窄,只能走一个。
谭晓飞在一棵老槐树跟前停了下来:“郭队长,是这里吗?”
“不错,是这里。(.广告)”
老槐树距离祠堂东边的码大概有一百五十米左右的距离。离水边有三米左右的样子。
“捆扎好的芦苇放在这里,还有两摊没有捆扎好的芦苇,放在水边——”郭队长指着水边道。
郭队长将大家领到一棵柳树跟前,柳树周围有很多芦苇:“捆好的两捆芦苇放在这里,没有捆好的芦苇放在这里——”郭队长所说的“这里”分别是柳树的北边和柳树的东边。
柳树的位置距离水面不到一米,河岸比较平缓,芦苇一直长到水里,离河岸至少有两米远。当年,花三妹就是在割水中芦苇的时候出事的。
大家穿过茂密的芦苇,来到柳树跟前,现在还不是芦苇收割的季节,所以,在芦苇中行走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
。
李云帆用一条弧线将c两点连接起来,并在圆弧的中心出画了一个圆圈,”弧线应该是河岸的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