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三剑客之梁梦松(4/5)

梁松来开,只要梁松肯来。

在长达一年的接触中,梁松逐渐被中心的诚意打动,但他向中心提出了一个关键要求,就是团队人员完全由他自己挑选。

梁松在湾积电曾担任过一个很重要的职位,叫做“先进制程考核官”。

这个职位主要是评估工程师的潜力有多大,工作能力有多强,你能不能承担更先进制程的研发任务。

讲白了就是一个主帅挑选良将的工作。

所以梁松很清楚在半导体圈子里,谁谁谁更厉害,谁谁谁更有潜力,谁谁谁能一起过来组成一个工程师团队,攻克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程技术。

所以梁松就在中心三顾茅庐后,给了中心一份名单,名单上都是他想要的团队人选,包括曾和他合作过得,也包括他得学长学弟,总共200多人

但问题是,这200人除了长期跟随梁松的外,还有不少现在在其他公司工作,那这就需要中心把这些人从其他公司给挖过来。

陆企人事负责人长期住在新竹科技园区的酒店,一住就是半年甚至一年,湾湾本地的猎头公司频繁与这些负责人碰面,挖到一个有潜力的工程师,湾湾猎头就能拿到这名工程师年薪的40%作为报酬。

要是挖到的是重量级人物,那一名猎头拿到百万湾币酬金,也是常有之事。

湾湾猎头们最常对科技园工程师说的三句话是:

1,去大陆吧,三年赚够十年的钱。

2,不放心家人小孩?给你每年6万人民币的教育补助,你有一个小孩给6万,三个小孩给18万。

3,不想走是因为不想离开现在的团队?那别担心,我们可以把你们团队整个挖去大陆,你和现在的同事还是在一起工作,只不过换个公司而已。

靠着强大的“钞能力”和更广阔的前景,越来越多湾湾人才选择大陆,那些不选择的人看着老同事年薪是自己的三倍,职位也比在湾湾高三级,你说会不会眼红?

2017年,梁松召集齐了他的团队,在和三星合同到期之后,投身大陆,加盟中心。

外界形容梁松加入中心是一场“降维打击”。

当年中心采取“守城战略”后技术进步缓慢,2017年梁松来到中心时中心的技术还停留在28纳米,这是人家几年前玩剩下的东西,对梁松来说当然更不在话下。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张京离开湾积电创立中心时,带来的团队就是一批湾积电工程师,所以中心一直用的都是湾积电模式。

这和三星很不同,三星过去用的是美国IBM模式,梁松去了三星后,才让三星从IBM模式,换到了湾积电模式。

所以梁松到中心,熟悉起来比三星要快得多,连模式都不用转,直接可以上手开展技术追赶。

中心本来的计划是从28纳米向20纳米进军,但梁松和他的团队到中心后,决定放弃20纳米,直接进入更先进的14纳米。

从28纳米直接跳到14纳米,看起来这是个非常大的挑战。

20纳米是个坎,当制程技术要达到20纳米以下时,就必须采用FinFET技术(鳍式场效电晶体),如果没有这个技术,是不可能将制程打入20纳米以下的。

当年在三星,梁松也是靠着这项技术,帮助三星跨代研究,最终超越湾积电半年到一年,让湾积电损失了10亿美元A9订单。

如今他将这项技术带到了中心,并且力主中心跳过20纳米,直接进军14纳米。

梁松接手中心初期,中心的14纳米试产良率,只有3%。

3%的良率意味着生产100个,97个坏掉,远远达不到量产标准。

但是在梁松接手中心的298天之后,中心14纳米的试产良率从3%迅速提高到95%。

2018年8月9日,中心发布新闻稿:

“我们欣喜的告诉大家,中心在14纳米关键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第一代FinFET技术已进入客户导入阶段……”

所谓“客户导入阶段”,就是准备进入量产了。

2019年9月,中心在上沪浦东的生产线上,我国的第一代14纳米FinFET工艺芯片,成功实现量产。

这比原先预定的计划,要提早一年。

同时中心12纳米技术,也已开始进入客户导入阶段,下一代技术的研发也已展开……

2018年一季度,中心28纳米的营收只占其总营收的3.2%,相较于联电,英特尔这些第二梯队厂商来说,中心落后他们一个世代。

而相较于湾积电,三星等第一梯队厂商来说,中心落后他们三个世代。

但在梁松这第三把宝剑的帮助下,“中国芯”的制程脚步进入第二梯队,并逐渐拉近与湾积电等第一梯队的距离。

但正如上面说的,芯片代工是一个高技术的产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