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剃发令(1/2)
冬去春来,短
长的
换之间,岁月已然来到了顺治二年的三月份。地址失效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s Ba@gmail.com 获取最新地址由于信阳府的归附,此处由原本的战
之地,变成了和平之处。昔
李自成大军到来之时,百姓们闭门不出的景象,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百姓们安居乐业,甚至是出现了夜不闭户的景象。
“于民休养生息,于天下百利而无一害。百姓们都说,这是您作为知府的功劳。”依旧是那处罗山县西城门城墙上,依旧是秦石与黄阁相对而坐,依旧是黄昏时刻。
“更何况,您现在是朝廷的兵部尚书衔,如此尊荣,可见多尔衮对您的重视。这与先前在李自成手上当个知州相比,明显现在更优越。”
黄阁是武官出身的,出将相,在朝为官,是他的追求,尽管与普通士子书生的理想是一样的。但,黄阁的想法,在秦石看来,或许更为纯粹一些。毕竟,他没有像书生那样的经世济民的想法。
“你虽然这么说,不过是在安慰我罢了。可现在这份皇旨一旦张贴了出去,我倒是不会受到什么影响,而你恐怕就会被推向风尖。”
长方形的小桌上,黄阁将一份黄绢卷推到了秦石面前,秦石愣了一下,随即将其展开。
“剃发令?”
当秦石看到卷轴中的内容时,心不由得揪了一下。虽然他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回事,但是当自己真正面临这样的事实后,讲实在的,还是有些难以接受的。
甲申国难,大明覆灭;扬州十,汉家儿郎的灾难;嘉定三屠,百姓的灾难。无论哪一个,秦石都想着试图做一些改变。
由此,秦石设计截杀覆灭大明王朝的直接凶手李自成,至于这件事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秦石没法预料,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当然,应天府等地传来对于自己的议论,秦石还是知道一些的。实际上,不光是应天府等地,就连罗山县也有。只不过,这种议论远离百姓,而是在读书之间。尤其是在罗山书院,秦石作为督学,总会听到这些事
的。
百姓们不会去在乎统治天下的是谁,他们只在乎自己能否吃饱穿暖,能否平平安安。然而,读书却不一样,孔孟教化、程朱理学,早已经
他们的心中。因此,当秦石看到剃发令三个字的时候,已然一阵
大。这份诏令要是公布出去,不知道要掀起多少腥风血雨。
这卷轴是圣旨,其上的剃发令,就是要必须要做的事。他曾想过,自己能否改变剃发令,阻止其实施,然而思来想去,除了投靠南明王朝,带领一支大军将清军赶出中原,才能够实现。可这样的方法,付出的代价就是,百姓离
,苍生遭灾。这自然不是秦石所愿意看到的。因此,秦石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不过,尽管秦石对此有些大,他的表
却依旧淡然自若。即便是见惯了风雨的黄阁,对此也诧异不已。这份皇旨中的内容,黄阁早已经看过了不下二十遍,剃发令,听上去容易,想要贯彻执行下去何其难啊!
这其中的原因,并不出在普通老百姓身上,而是读书的身上。他们所受的教育,乃是身体反复受之于父母,岂能随意毁坏的观点。剃发令则是颠覆了这种观点,这于读书
来说,是相悖的。因此,剃发令一旦颁布出去,首先不被接受的就是读书
或者说是信阳府的士族。
最为关键的是,一方读书所在的士族,代表的就是一方百姓。读书
不剃发,百姓们又怎么可能剃发?由此可见,剃发令的推行,有多艰难。这是一件明摆着的事
,可放到秦石面前,他的表
之上,却没有丝毫的波澜。
“朝廷严旨,不敢不从。然而,若是强行颁布剃发令,恐怕们闹将起来,这信阳府要被他们给掀翻了!”黄阁的神色十分严肃,毕竟这是一件让
为难的事
。
若是做了,便会得罪读书,从此被读书
所诟病;而若是不做,恐怕就会背上叛清的罪名。如果将两者对比的话,黄阁会去选择前者,毕竟现如今的黄阁,已经不允许他叛清。
“何止是会把信阳府掀翻?他们甚至是能够如同李自成那样,产生民变。纵然这附近有多尔衮的军队驻扎,他们也一样敢。”
秦石将手中的卷轴退给推给黄阁,他心中在思索着对策。剃发令,留不留发,留发不留
,这是对此项诏令颁布以后社会上所发生的事
最真实的
景描写。
“那……这该当如何?”
听着秦石的话,黄阁仿佛能够想象得到,这份剃发令颁布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读书惜命,百姓惜财。”
秦石将话说到一半,突然起身,望向城中的一处大户家。那家曾在罗山县城中叱咤风云,且又是有一定的影响力,虽然现在去了应天府,可在罗山县还是有一定的留守
员的,尤其是他们家的大公子。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黄阁有些听不懂秦石的话,眼前的剃发令,似乎跟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