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孔孟之道(6/6)

孟子提倡以德服的仁政,反对武力服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服。恢复井田制度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民耕种,但民亦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

教育主张: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宋明理学。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的天是善良,只要每扩充善,压抑物欲之,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民本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虽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神,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抑制君权的合理渊源。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保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删除《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看来,陆垚要学习的,果然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

(本章完)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