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语文巨变(2/2)
一块阅读加起来不过35分,由此不难看出命题者对古诗文的重视程度。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忆昔,写往
醉别西楼,醒后却浑然不记。二、三句用春梦、秋云作比喻,抒发聚散离合不常之感。
b.上片最后两句,虚构西楼旧忆。后一句似闲实质,正是传达心境的妙笔。“闲”字从反面透露了他的郁闷伤感。
c.过片三句承上“醉别”,“衣上酒痕”是西楼欢宴时留下的印迹。结拍两句,直承“凄凉意”而加以渲染。
d.作者用拟
化的手法,从红烛自怜没有好办法,只能在寒夜中白白地为
垂泪,反映出自己的凄凉心境,词
感
。
15.灯烛是照亮诗词
感意蕴的经典意象。请阅读下面关于灯烛意象的诗句,分类整理并说明理由。(6分)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
垂泪。”(晏几道《蝶恋花》)
“门外碧潭春洗马,楼前红烛夜迎
”(韩翊《赠李翼》)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
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
覆蜡灯红”(李商隐《无题》)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闻一多《红烛》)
这样的考题对学生重视中国诗词文化的作用是明显的,命题组秉承语文者得高考的理念,
心置题,其着力点可见一斑。
第三模块“语言文字运用”后,来到了第四模块“写作”: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温度随处可感。冰水混合物0c,
体37c,是自然的温度;罗兰?
特和史铁生倡导的写作零度,是艺术的温度;对底层
民的关
、帮助是社会良心的温度。你对温度的感受是什么?……
请以“温度”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立意自定。
写作对于林雨荷来说不是什么难事,温度对于林雨荷更是感受
刻。
林雨荷审视着作文题目与材料,少顷她欣然命笔,最近发生的一切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