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母种情录】(73~78)(4/12)

子,应该是刚打扫过不久,但还是用自带的竹席比较安心,后院也

有水源,但不经常清理,最好还是喝水囊里的。条件有限,两位将就一下吧。”

娘亲和我皆是随遇而安,自然并无意见。

虽说是每年修缮一次驿站,但似乎只是例行公事、并不伤心,围墙木壁上的

青苔与蛀痕斑驳如鳞。

了院里,数间房屋都是大门敞开,看来是无在此借宿。

胡大壮分了我们两床竹席、水囊与粮,便各自了不同的屋子。

娘亲先是与我进了同一间屋子,只有床榻与桌椅,都是固定在地上的,其他

的陈设能省则省,虽有薄薄灰尘,倒还不算不堪目。

没奈何,我只能与娘亲相邻而居。

我给娘亲铺好了竹席后,便去了隔壁房间,竹席下铺的乃是捆好的

躺上去也挺舒适。

虽然无法沐浴,也无被褥枕,不过快要夏,倒也不需那么多物什,再加

上只是小住一晚,不必过于在意。

此处连灯烛也没有,夜后百无聊赖,躺在竹席上,让我回想起了在葳蕤谷

中的子,夜后娘亲从不与我谈,独自在西厢静室或读书或打坐。

不过今时不同往,娘亲白天与我谈笑甚欢,现在想来都很开心。

我满意地仰躺,回想起娘亲言笑晏晏,一时痴痴傻傻的,不知怎么便渐渐

睡了。

,天微微亮,我便醒了,实在是昨本就睡到辰时,神饱满,夜晚也

睡得很浅。

我刚出门,娘亲也跟着出来了,母子二打了个招呼,相视一笑,便寻了到

在院外喂马胡大壮——看来昨夜大家都睡得很早。

于是我们收拾妥当,便趁着太阳刚漏的微光,早早地启程了。

顶着晨曦的山脉,峰峦叠嶂间有着似雾似云的薄薄白霭,如锦帛、如蚕丝、

如飘带,恍若神仙居所、瑶池天境。

马车随着官道渐渐驶山间,便望不到那些云了;两侧原本郁郁葱葱的山坡

渐渐变得青石突起、树根虬盘,也渐渐地越靠越近,仿佛巨将要合拢它的手掌,

望之令目眩迷惧。

不过它终究没有合拢,只是让官道变窄——容纳一车有余、两车不足。

望不到的前路,若非正对朝阳,两侧也无繁枝茂叶遮掩,恐怕这条道将处

于常年的黑暗中。

但这样狭长、剑走偏锋的过道是怎么开凿修筑的呢?我不禁好奇地向胡大壮

请教。

胡大壮轻挽缰绳,放缓了行车步子,小心地御驶马车,回答道:” 柳兄弟,

这个我倒是知道——这条路叫做洊雷关,是太祖年间挖通的——靖岚山脉是青州

和扬州的界山,本来山里不能过,但太祖年间发生了一场地震,几乎将此山两

边的山涧生生连通,两州的州牧一起看过之后,决定共同挖出一条路来,前前后

后挖了十年左右才算完工,可以过

” 后来修缮了数年,又能过马车了,还在中间设了哨卡,派兵守卫。不过一

百年前改兵役为招兵,再加上又有了运河,哨卡就渐渐废弃了,走这条路的

越来越少。” 听了此番缘由,我不由感叹,一场天灾居然促成了两州的通途,世

事真是妙不可言。

第七十五章夫妻重逢

饶是我们卯时三刻就已启程出发,途中更未怠慢,出得洊雷关也已是未时过

半了。

洊雷关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也非工事坚固之堡垒,而

[ ]

是一条嵌在山脉中的小

道。虽是连接了两州官道,但受其自限,仅能容一车过隙,上下升登之间不乏坑

洼,不能疾驰,且偶有落石需要清理,好在两侧通体皆是山壁坚岩,不虞山体塌

方或者滑坡,否则只能原路返回。

出了洊雷关,车马便勿需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了,胡大壮疾甩长鞭,骏马纵

步疾蹄,车滚滚而行。

约一个时辰后,胡大壮驭马停车:” 柳兄弟,仙子,到了。” ” 好嘞。” 我

从收起了采练的架势,伸了个懒腰,” 娘亲,孩儿先下去了。” 我和娘亲先后下

了车,环顾四周,我们处于一个清幽所在,马车停在一座漆雕房屋的前坪,屋子

形制与葳蕤谷中的竹屋相似,皆是两室一堂,不过规模更大、更显幽雅;正堂前

方二三十步处是垒岸,其下是翠绿竹林;屋子左、后两侧则是不急不缓的山坡,

也长满了笔直绿竹,右侧是一条殷实的泥土路——我们正是从此驶来。

再从垒岸边缘稍稍远眺,隐约可见群峰环抱的山谷中梯田、菜园和错落的房

屋,一派乡村格局。

” 当家的,是你吗?” 一个熟悉的声音从屋子的正堂传来,而等其主

小跑而出时,更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