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四章 战局分析(3/3)

的。

相对于安德烈进攻康城,而殷元魁他们又坚守住了康城,许一凡也不觉得奇怪,他更关心的,还是康城后方十八座城池的百姓的迁徙况,以及西沙两洲对这些百姓的安置况。

迁徙百姓是个大工程,作起来很难,但这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还是如何安置这些百姓,现如今的西北,基本都是武将说了算,他们可以强制迁徙百姓,可如何管理和安置这些百姓,就要看文官如何作了。

不过,西洲刺史封智鑫,还有沙洲刺史蒙楠,在这方面还是很有才能的,再加上汤芮在,管理和安置这些迁徙的,还是做的很不错的,虽然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可也不至于手足无措。

再加上其他官员的配合,以及这段时间,陆陆续续从玉门关内,前来西北支援的儒家子弟的协助,大的问题暂时没有,就算有,也会被汤芮他们第一时间解决掉,这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西征军的后方。

至于李承政重点讲述的言午堂学生,在西北做的那些事,许一凡并不觉得有什么值得说道的,广积粮,挖井,多修路,很多都能做到,只是没愿意去做而已,毕竟,这些事一旦要做,就必须做好,做全,而且中间不能停下来。

想要这些东西发挥作用,差不多得需要十年时间,最少也需要五年时间才能见效,而且这些效果,往往在明面上体现不出来,算不得多大的政绩,这也是诸多官员不愿去做的主要原因。

不过,在现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在武将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之后,想要做成这件事,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挖井,多修路,是需要大量徭役的,如果是之前,单单这些徭役的来源,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现在不同了,从康城这边迁徙的百姓如此之多,正是民心动的时候,让他们去挖井修路,非常的合适。

,尤其是基层的百姓,只要他们吃饱穿暖,有事做,他们就不会造反,毕竟,造反是需要代价的,而这些才背井离乡的百姓,在进西沙两洲,矛盾肯定有,而且肯定不小,想让当地接纳他们,肯定需要他们为当地做点什么只要他们做了实事,那接纳是迟早的事

而且他们做的这些事,也不单单可以让当地获利,他们也可以因此获利,于于己都有好处,那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至于做这些事,到底又有什么用,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并不需要告诉他们,百姓也不想知道,只要能从中获利,那就足够了。

民心有时候就是那么的单纯,那么的纯粹,至少比起官场而言,要简单的多,纯粹的多。

在确定西沙两洲还算稳定之后,许一凡也长长的呼出一气,在这段时间,许一凡最担心的,其实不是康城能否守住,而是这些迁徙的百姓能不能安稳的定居下来,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儿的话,那迁徙百姓的做法就没有任何的意义。

之后,就是关于这场由许一凡提出建议,殷元魁和李承政他们具体负责实施的大决战。

既然是大决战,那战况惨烈是可以预想到的,根据李承政的讲述,许一凡还是比较欣慰的,战况虽然惨烈,可两军的胜负优势,并没有出现一面倒的况。

西征军这边有朝廷增派的十万大军,还有西征军的老底子,再加上燕王的炎军,这场仗还是有的打,至于说法阿在决战当中拿出的三支奇兵,许一凡也不觉得意外。

任何一个军队,作为统领三军的主帅,如果没有几张底牌和杀手锏,那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在西域联军那边,只要修罗骑士没有出现在战场上,这场仗就有的打,可以打。

虽然是决战,但是,许一凡预计,这场决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结束的,最大的可能是在十一月初,或者十月底结束战争,不管到时候谁胜谁负,到了这个时间段,肯定会停下来的。

一来,西北这边的海拔和气候问题,到了十月份,中原才进秋时节,而这里就已经到了初冬季节,寒冷期间,将士们的战斗力会直线下降的,不管是对炎军,还是对西域联军都是一样的。

二来,既然是决战,其投数和兵力是很大的,虽然决战打的是将士们的战力,但是,其后勤是无比关键的,动用投的兵力越多,后勤的消耗就越大,其负担就越重,打的时间越久,对己对敌都是极其不利的,而打决战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早的结束战争。

如果决战打成消耗战的话,那就没必要发动决战了。

其实,炎朝跟西域的战争打到现在,炎军这边已经取得了很大的优势,现在炎军的将士,在前线浴血奋战,其目的并不是杀死更多的敌,而是拖住对方前进的脚步,一场决战把燕王这个不确定因素,潜在的威胁给暂时解决了,炎军有了很大的纵,即便战败了,炎军也可以后撤,退守西洲,而西域联军在经历这场决战之后,是没有力继续进攻的,而这才是真正的战略目的所在。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