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为谁立法,为谁执法(1/2)

六月中旬,汴京城。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赵昕看见了李常杰的颅,与李常杰颅一起的,还有那九千俘虏。是的,这九千俘虏被运送到了开封府地界,赵昕亲自去信调来的。他们此生想要再返回趾,恐怕可能已经是微乎其微。

赵昕对李常杰这个名字有印象,并不是这一世的赵昕,这一世的赵昕连汴京各个二代都没有认全,更不要说趾这种小地方的官二代。而是前世的赵昕对李常杰这个名字有印象。

李常杰,越南史书中的著名历史物,为万户侯,为越南的民族英雄。其功绩不仅体现在一生三次攻打占城,为趾开疆拓土,为后世越南彻底吞并占城埋下伏笔。

最重要的地方在于他主动进攻宋朝,时为宋神宗统治时期,具体时间是1075-1077年,此战也被称为宋越熙宁战争。此战前期,李常杰率军攻宋境钦州邕州廉州三州,城之后大肆杀戮,死难者达十数万之多,还有不可计数的被他掳掠回趾。

当然宋朝是不可能咽下这气的,派出枢密使郭逵领八万南征,同时联络占城,占城即出七千夹击趾。

宋史淡化了郭逵攻占趾州县后的报复行为,但是趾损失惨重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李常杰执意反对议和也无效,而宋军因为水土不服折损半数,无力继续南征,最终也被迫议和。

和议内容是趾归还掳掠百姓,而宋朝则是归还所占领的趾州县。此战之后,终两宋之世,至李朝覆灭,宋越也未曾发如此大规模的战斗。

趾虽然议和,但是仍然对李常杰加官进爵,显然从来没有认为进攻宋朝是错的。

半个月之前赵昕就得到了宋巡令传来的消息,起初还生怕自己看错了名字,有意令探查一番,只是从种种迹象看,这个李常杰就是后世越南的民族英雄。只是很可惜,现在的他,已经成为了趾李朝的耻辱,身死的他至多不过获得一个忠字,湮灭于青史,再无东山再起的能力。

宋朝的一大敌,就这么被扫灭了吗?赵昕望向装着李常杰颅的盒子,终究是没有打开来看一眼的欲望,他可没有收藏骷髅的癖好。

再说了,李常杰虽死,李德政仍在,李尊仍在,都不是易于之辈,要是觉得大宋至此安稳无忧,也未免想得过于美好了。

赵昕对一旁的刘易道:“此至死不降,也是个忠君之臣,就莫要辱及其首,寻一处安静的地方葬了。墓碑朝西南,让他看看他所侍奉的臣贼子是如何覆灭的。忠诚本无错,若是不虑对错,为臣贼子所诓骗,凡是为虎作伥。”

所谓臣贼子,说得自然是李德政与李尊父子。大国威仪,不屑于亵渎尸身。

刘易答应一声,随即道:“趾降军停驻在汴河畔,汴京城有不少百姓前往围观,宫里的意思是举办一场受降仪式,以壮军威。”

宫里的意思,其实就是赵祯的想法,刘易就是赵祯的传话筒。赵祯自登基以来,外战往往失利,丧权辱国,这等出风的机会还是想要参与一把的。

只是赵昕并不是特别在乎这些,道:“南征尚未结束,不急着受降,真要受降,受李德政的降岂不比这一群无名小卒来得好。有功夫心这个,不如想想汴河两岸为李德政修筑的府邸修建地怎样了。”

这是可以说出的回答,还有说不出的回答。赵昕之所以反对举办受降仪式,是因为一旦受降,以赵祯的尿,这些趾降军恐怕会被编宋军系统内,进番兵队列,如此不过是白白增添朝廷开支罢了,哪怕是你让他们去北方边疆送死,赵昕倒是觉得他们叛的可能更高一些。非常膈应

对这些,赵昕另有用途。什么用途?挖矿!也就是石炭(煤),当初赵昕推动石炭取代木柴,起初影响不过汴京城一地,后来许多北方大城市都受到影响,改柴为煤,凭借物美价廉,石炭走进千家万户。如此,对煤炭的需求大为扩张,好在河东,也就是山西诸多州县盛产煤炭,能够补上这个缺

好事自然是好事,否则大量百姓冬天取暖所消耗的木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十座柴山也不够用的。

益高企的木炭价格,许多穷苦百姓将在冬天无柴可用,活活冻死。再有,开采木柴就要砍伐森林,全球气候转冷,北方植被覆盖率本就岌岌可危,想一想黄河裹挟着的无穷沙土为何而来,就明白煤炭对于环境的好处。

一方面是煤炭采用方便,价格低廉;另一方面朝廷政策上的推动。

政策方面,倒不是说朝廷给煤炭补贴,那是不可能的,官员的钱都发不出来了,你还指望着这些官老爷们好心帮老百姓节省开支吗?政策方面,是对木柴贩卖增税,直接推高柴价,迫百姓用石炭。

赵昕推动改柴为煤,本意是什么,是为了减少百姓冬季取暖开支,同时保护环境,缓解水土流失。

可是实行到现在,石炭的开采,中途加工,加上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地址发布邮箱:Ltxsba@gmail.com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