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杨嗣昌(1/2)
“陛下倘若认为臣言之有罪,免了臣的官职便是,但臣在朝中一,看到不满之事、有损朝廷威仪之事,自会直谏!”
黄道周似乎知道顶撞皇帝的后果,报了名讳后便打算摘下乌纱帽。最新地址发送任意邮件到 ltx Sba@gmail.ㄈòМ 获取
然而崇祯皇帝听了这的名字反倒是不气了,因为这黄道周他知道,倘若给崇祯朝十七年列个
子列表,这厮绝对能排进前三。
查到官员贪腐要,查到勋贵作恶要
,甚至连皇帝房事过甚也要
,而且每次都是堂而皇之的上奏疏
,当着朝臣的面在大殿里
,每每都是唾沫横飞、胡子
翘。
这么做的后果当然是很惨的,最直接的就是经常被贬/扁,一次打一次板子降一次级,最狠的一次直接连降三级。
而后靠着出色的政绩升上来,再因为不分场合被贬下去,如此来来回回多次。
事实上吏部尚书李邦华召回此时,黄道周正在老家种田,李邦华其实也挺纠结的,召回来把,担心这厮捅娄子,不召回吧,朝廷又实在是缺
。
“朕真应该把你派到辽西去,退下吧!”崇祯皇帝压下怒火呵斥道。
虽然都不喜欢被别
顶撞,但他身为皇帝,自然也不希望身边全是唯唯诺诺的官员,这黄大炮虽然喜欢
,但能力还算不错。
而且在历史上也是不折不扣的主战派,南明时期也一直跟着小朝廷坚持抗清,最后与两个儿子一起为大明战死,算是满门忠烈了。
“诸位卿皆以孔夫子为标榜,朕记得孔夫子也曾说过,有教无类,任
唯贤,何以诸位
卿总是要区别对待呢?
曹化淳虽为宦官,但同样也是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既有能力为朝廷效力,何以到了你们
中就成了大逆不道呢?
至于朕是不是昏君,自有后评说,朕用
,不看出身,不看履历,只看才能,朕意已绝,这外务府第一任总管大臣就是曹化淳了。
诸位卿回去后也该反思反思,国朝何以到了这等地步?又有那些国策阻碍了大明?别跟朕谈什么祖制,不合理的、不利于国计民生的,都要改,退朝吧!”崇祯皇帝说完,便甩了甩袖子下了御阶而去,唯独留下满朝文武面面相觑。
站在一旁的曹化淳感动的都要哭了,皇爷说他也是个男,是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却说杨嗣昌远赴山陕赈灾也一个多月了,此时的他站在一处土丘之上,望着土丘下方热火朝天挖水渠的民壮们出。
从广昌到应州,从代州到五台,从潞安到平阳,每到一处他都要亲自走遍下辖的村镇,他牢记着崇祯皇帝当初对他说的话,要把粮食切实的到百姓手里。
这段时间杨嗣昌的心一直很沉重,所到之地饿殍满地、触目惊心。
在朝廷时总听说北方灾严重,甚至到了易子相食的地步,那时的杨嗣昌总觉得是当地官员的夸张说辞。
以至于刚到广昌时,杨嗣昌看到有户家在炖
,还高兴的想去讨点
吃,若不是随行的当地官员拦着,杨嗣昌估摸着得三天吃不下饭。
那户家脸色红,皮肤臃肿,明眼
一看就知道是吃
所致,只是这些事当地官员也管不了。
杨嗣昌路过很多村镇,街道上一片萧条莫说狗,连只都看不到,村镇周边的树皮也早已被村民扒下来吃光,每天都有
被饿死。
山陕两省在孙传庭的治理下,早已将豪绅侵占的田亩收归朝廷,又分给了当地的百姓耕种。
可是今岁春以来,好几个月却只下过一次雨,赤地千里,空气
燥的吸到嗓子里
的咳嗽,即便分配了土地也没有良种,即便买了良种也是焊死在地里。
杨嗣昌每到一地,地方官员无不哭嚎着恳求多赈济他管辖的区域,这些天来他已经两次写奏疏奏请崇祯皇帝,请求再拨钱粮。
除了给当地下赈灾粮外,杨嗣昌便召集当地百姓开挖水渠,工钱没有,但是管饭。
尽管如此,每逢到了一地,征召民壮挖渠的布告一出去,第二天就能聚拢来大批的劳力。
手里有地了,但却因为不下于无法耕种,没比当地的老百姓更着急,闻听朝廷出银子给他们修建水渠,他们的
劲儿出的高。
大笔的银子花出去购买开建水渠所需的物资,杨嗣昌除了去各地访问灾外,就是亲自监工游走于各水渠工地之间,
都晒黑了。
“以目前工期之进度,下官估计再有小半个月乡宁便可通水了。”乡宁知县徐明胤站在杨嗣昌身后道。
“嗯,希望一切顺利,莫要耽误了百姓秋耕才是。”杨嗣昌忧心忡忡的道。
乡宁县本来有两条河流,但因为连年旱去岁就已经
涸,杨嗣昌着急民众在原有河道上动工,又在河道两旁开出许多支流,欲引黄河之水注
旧河道。
只是黄河河道颇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