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情仕途】(1747-1760)(16/26)
递了一下,点着烟,吸了一
,眯着眼睛笑呵呵地问道:「哦?什么条件啊?」
「不瞒刘老弟你说,今天要是你不来的话,这个饭局也就泡汤啦。」邱启明脸上带着感激的笑容说道,说完感觉是如释重负啊,如果今天赵德三真有事不能来的话,那贺丰年一来看见赵德三不在,两个的饭局肯定没什么气氛,而且自己没办好贺丰年
代的事
,哪还好意思求他办事呢。
尽管赵德三听到邱启明这句话,知道他不是在刻意恭维自己,心里非常受用,想到自己这些年在官场上遇到的事,先是遇到何丽萍拉拢自己,现在又遇到邱启明拉拢自己,在踏进仕途之前,他一致认为自己会在机关单位的基层混一辈子,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他竟然成为了各级权势
物争相拉拢的炙手可热的
物,虽然明知这些
亲近自己是带着目的的,但他很享受这种被
敬仰和尊重的感觉。
虽然心里听到邱启明这些话让赵德三感到非常受用,但表面上他还是非常谦虚的笑着说道:「邱老哥你尽会开玩笑,我哪有那个面子呀,家贺部长还不是看在你的面子上才答应的。」
邱启明看到赵德三那个谦虚的样子,知道赵德三心里其实很高兴,他呵呵的笑着说道:「刘老弟你就别再谦虚了,老哥我可说的都是大实话啊,今天我打电话约家贺部长喝酒,
家是考虑了很久才答应了,而且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也要把刘老弟你请上。」
赵德三知道邱启明这是实话实说,他吸了烟,依旧很谦虚摇了摇
说道:
「可能是上次我给家贺部长打过电话,或者说是我这个
格大大咧咧的,比较
说笑吧。」
邱启明立即抓住话茬说道:「说玩笑好啊,吃饭喝酒嘛,就图个气氛,你说如果你不在,你看老哥像个闷葫芦一样,跟
家贺部长喝酒,半天闷不出一个响
来,那多没气氛呀,喝酒嘛,气氛要热闹才好嘛,这不老弟你来了正好,呵呵……」
听着邱启明拍自己马的那些话,赵德三觉得其实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他忽然想起来曾今在哪本官场书上看到了这样描述请客吃饭的话:咱们中国是个饮食文化大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史记?殷本记》、《帝王世纪》、《楚辞?天问》以及《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就有伊伊『以羹论道』、『以味说汤』的记载:商汤拜伊伊为宰相,在其辅佐下讨伐夏桀,建立了商朝。
伊伊善于烹饪、曾阐述过烹调美味必须做到五味调和、原料相宜、并且火候要恰到好处等道理、堪称经世致用之道、老子也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治理国家就像烹调鲜的小鱼一样,要有耐心,慢着火、慢着翻,这样才能均匀
味、并且形态完整,如果太猛太急,就会做糊,或者将鱼弄得一团稀烂。
这两个故事虽然重点讲的不是怎样做菜,但也形象说明了吃饭跟政治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见面打招呼,总是先问对方吃了吗?这也正说明吃对国
来说是一个比天还大的问题,正所谓民以食为天。易中天先生就说过:「政治既然就是吃饭、会不会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处理饮食问题,就会关系到会不会做
、会不会做官、会不会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对此,随着进
官场的时间越来越长,应酬吃饭的次数越来越多,赵德三
表认同。
这些年,中国绝大多数
温饱问题算是解决了,现在请客吃饭,早已不是为了果腹充饥,而是为了别的醉翁之意。比如说是为了拉近与被请对象的距离,或者工作生活中有了矛盾,一起吃顿饭可以消除误解、减少摩擦,还有一种
况是为了扩大视野和
际圈子,展示个
魅力和公司影响力。更多的
况还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这种
况则在官场中尤为明显,总而言之,吃饭俨然已经成为建立和维护
脉资源的一种手段。
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至。儒教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定局组织、特别注意维护家庭观念和宗族观念,能够在一个屋檐下吃饭,吃一
锅里煮的饭,证明是一家
,关系非同一般,隐含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意思。这是中国
动不动请客吃饭的秘密所在和文化基因。所以,直到现在,家宴招待宾朋仍然被认为是最高礼遇,也潜藏着你有我有,我的就是你的,主任对宾客不设防,愿意彼此共享秘密和好处的意思。
酒楼包厢其实是家庭饭厅的延伸,算是一种替代品,只要对方答应来赴宴,基本上表示他对邀请者有了心理认同。某件没有被批准的事项,可能在饭后签字画押,许多没有达成的协议,可能在饭桌上达成,许多合同细节上的争议,可能通过吃饭来解决,许多没有谈成的业务,可能通过一顿饭来谈成,升迁之前的某些障碍,可能在饭桌上扫除,而这正是邱启明请贺丰年吃饭的真正目的,可见请客吃饭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请客吃饭既然这么重要,那么请客吃饭的时候要注意一些什么呢?
首先是请客吃饭的地点,需要从两个层面来考虑,一是被请的对象是什么,要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