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节(2/3)
宗室震恐。
可以说江东在桓温的手上,一扫王谢荀殷以来的乌烟瘴气,颇有振作之象。
晋军也进行了扩充,大量招“北伧”,启用勇猛善战者为将。
第四百零三章 北使
“这是桓温上给建康朝廷的《七项事宜疏》。”李跃从案几上翻出一份文书,递给常炜。
常炜言简意赅的念了出来:“其一,朋党雷同,私议沸腾,宜抑杜浮竞,莫使能植。其二,户凋寡,不当汉之一郡,宜并官省职,令久于其事。其三,机务不可停废,常行文案宜为限
。其四,宜明长幼之礼,奖忠公之吏。其五,褒贬赏罚,宜允其实。其六,宜述遵前典,敦明学业。其七,宜选建史官,以成晋书。有司皆奏行之。”
七条建议,直指江东之时弊。
很多都跟梁国的革新有异曲同工之妙。
桓温的并官省职跟李跃的撤郡划州相差不大,奖忠公之吏,褒贬赏罚,宜允其实,梁国早已在推行,就连选建史官,以成晋书,恰好,李跃也正在施行。
世上之事,冥冥之中仿佛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历史上商鞅在秦国推动变法,实际上各国都在变法,从李悝、吴起到燕昭王、乐毅,从邹忌到申不害,各国都在寻求变法。
只不过商鞅做的最狠、最彻底。
如今四方鼎立,有识之士都在寻求主动改变,以增强国力,一统天下。
只是各自遇到的阻力不同,黑云军从黑云山上杀下来,梁国在一片废墟上建立,又遇上冉闵的杀胡令将中土梳理了一遍,梁国的阻力是三国中最小的。
常炜叹服,“桓温果然一代雄杰也。”
桓温这七条若是完全施行,江东只怕要咸鱼翻身了。
不过李跃或许不了解桓温的决心,却知道江东士族是些什么货色,这七条疏议中有五条是冲着他们来的,江东士族能老老实实的就范?
“成败与否,先生可拭目以待。”李跃笑了一声,又掏出一份诏书递给常炜。
常炜看完后,双手竟然隐隐颤抖起来,“殿下……臣尺寸之功,万万不敢担此重任。”
“刘令君逝世后,尚书台空缺,全赖先生主持内外政事,一个尚书令而已,有何不可?”
调常炜回来,就是为担任尚书令作准备。
王猛功劳够了,资历差了些,不到三十的年纪主尚书台,李跃真不知道以后拿什么赏他。
而且司隶校尉也是要职,在外为武将,在内为文臣,更适合他。
常炜资历够,能力也够,关键他有广宗乞活军的背景,与董闰、蒋等
是旧
,有他在,冉魏旧
便不会离心离德。
这一派系的在黄河以北还有些势力,在黑云军中也有一些影响,不容小觑。
“既然殿下厚,臣定不负所托!”常炜也没有太推辞。
从调尚书台的那一刻起,便知道会有今天,一味推辞就是虚伪了。
“以令君之才,必能使国家兴盛!”
常炜升任尚书令,也算去了李跃一桩心事。
国事到他手上,比刘群活着时更为效率。
眼看着一场大雪即将落下,北面和西面同时来了使者。
西面自然是姚襄,一如既往的请求支援粮。
姚襄和他麾下的对关中的执念,已经到了走火
魔的地步,就像一个赌徒,押上了所有身家,要么大胜,要么一无所有。
大雪一旦落下,姚襄更没有什么机会。
姚襄这个不错,还算够意思,只不过生错了时代,夹在几大势力之间,偏偏志大才疏,其结局也就注定了。
李跃懒得再劝,给了三万石粮就打发走了。
北面来的则是拓跋什翼健的。
燕国吞下并州,浮在表面上的实力涨,拓跋什翼健这时候还不警觉起来,也就不配有今
之成就。
拓跋与慕容两家都不是什么善茬,早年互相之间多有攻伐,原传统也不允许他们相安无事。
而梁国从东到西,有鲁、巨鹿、邺城、壶关、白波谷等要塞,形成一条防守闭环。
燕国无论从哪里南下,必须先攻其中一座,以梁燕现在的实力对比,只怕很难成功。
但如果燕军北上,那就方便太多了。
拓跋家的老巢代郡和云中郡都处在燕军的半包围之中。
一旦慕容氏动手,拓跋什翼健必定守不住。
两边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
“代王愿与梁王殿下联姻!”寒暄没两句,使者就直接上硬菜。
“如何联姻?”李跃好整以暇。
现在是拓跋什翼健求着自己,而不是自己求他。
这厮也是个贱骨,早知今
何必当初?当初那么大的诚意结盟,他偏偏要倒向慕容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