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节(2/2)
那可是关于宗师之上的道路啊!
“诸位请便。”
顾担目送着得到了姬老笔记,跑的飞快的几位宗师急速离去,似是担心他反悔一般,有些无奈的摇了摇,目光凝视向那宽广无边的苍穹,“姬老,当初你拜托我的事
,我已做到了一件。”
薪火相传,如今他已将前的火,传递了出去。
只是,火焰灼热。
好东西,也同样会烫手。
就算是顾担,到了现在,也没有把握去冲击先天之境。
毕竟上一次亲眼旁观姬老冲击先天之境时,给他留下的印象太过于刻了些,一朝被蛇咬,怎敢再去随意涉足?
对于薛闻剑几位宗师,他也算是仁至义尽的提醒过了,如何去选,只看他们自己。
如果他们还是想要搏一搏,顾担也可以再次旁观,从中汲取经验。
有了准备和心理预期之后,特别是实力本身已拔升了一大截之后,收获怎么也会比上一次更大吧?
他的时间,还有很长,不急一时。
……
夏朝三十五年,王莽再度下旨传唤荀轲任职。
这一次,荀轲没有拒绝。
时任礼部尚书的荀轲,这一次不再是孤军奋战,他已有了自己的拥簇,自己的弟子,甚至还有着世家大族背后的支持。
他说: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他说: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之所生而有也。
他说: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
他说:善生养者,
亲之;善班治
者,
安之;善显设
者,
乐之;善藩饰
者,
荣之。……不能生养
者,
不亲也;不能班治
者,
不安也;不能显设
者,
不乐也;不能藩饰
者,
不荣业。
礼,理也。
他要为天下定理。
首先,就必须要先扭转一些观念。
比如墨家为夏朝子民留下的观念。
这不是因为他和墨家有仇,而是道路不同,自然会有所冲突。
伴随着荀轲的动作,以及那一篇《劝学》的雄文传播四方之后,很多都明白过来。
荀轲这是要青出于蓝了。
或者说,是要胜过如今由禽厘胜所执掌的墨家。
墨家有道义,儒家说仁义。
什么是仁呢?
仁,也。
仁者。
但有等差,所以仁之一字,便是在不怎么损伤自己的
况下,去
护家
、朋友,乃至他
,这就足以称得上是仁了。
何为义呢?
义为公正。
能够公正的对待每件事,不使其偏颇,便足以称得上是义了。
在墨家大公无私的基础上,此时儒家的仁义无疑缩小了很多范围,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对于的要求远没有墨家那么极端。
简单点来说:墨家期望互帮互助,而墨者更要身先士卒的去做到这一点,以至于墨者莫不是自苦以极。
而儒家的仁义,则是先管好你自己,自己过的好了,在力所能及的况下去帮助家
。朋友,乃至陌生
,不去做不公正的事
,便称得上是仁义。
相比之墨家的兼,儒家的仁义无疑是简单了太多。
在明确了这两个核心观念之后,儒生的数量大增。
墨家的兼绝大多数
实难做到,儒家的仁义就要靠谱和简单多了。
连留恋青楼十来年的公子哥都敢夸赞自己一声仁义——嘿,他又从不欠家钱,又没做过什么恶事,怎就算不得仁义了?
而对于这种,荀轲的评价是:照单全收。
不要忘了他的核心理念,乃是本恶。
因为本恶,才更需要礼仪教化。
恶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之后,在荀轲的观念中,是可以去恶存善的。
不能连重新做的机会都没有——除非是犯了必杀的大错。
除此之外,他还倡导自己的弟子能够“行一善”。
这个善不需要是多么大的事。
见到饥寒迫的旅
递过去一块
粮、给一杯水;见到路面不平填一点土;甚至是见老
行走不便护送一程,都算。
便是连这些小事都做不到也没什么,儒生们安安稳稳的生活,不做不公义的事,不去损伤他
,就算是合格。【回家的路:WWw.01BZ.cc 收藏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