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节(2/3)
事,不如也让孙儿就在直隶办了。
便是回出了什么波澜,朝廷也能反应过来,及早制止事端恶化。”
朱元璋这一次没有再询问朝臣们的意见,而是看向依旧晒在太阳下的太子爷。
似乎是感觉到了老爷子的注视,本没有翻阅几页纸的朱标,放下手中的书卷,转看了过来。
朱元璋脸上一笑:“太子,你家儿子说的这件事,你如何看?”
詹徽等同时抬
,看向这些
子里明显不再远离打理朝政的太子爷。
似乎是因为这一场大病,太子爷生出了闲云野鹤的子。
不过幸好陛下无恙,皇太孙业已长成。
詹徽等觉得,只要再多给太子爷一点时
将养,他们终究还是能在朝堂上看到往
那位风采奕奕的大明皇太子。
朱标有些无奈,众目睽睽之下,他又没办法脱身。
沉吟片刻后,只得缓缓开:“朝廷若能借驿站改制之事,妥善安置军中伤残将士,当为我朝又一仁政。”
太子爷的声音回在偏殿内。
所以心中都明白了太子爷的意思。
只要这件军转吏的事办好了,便是大明朝的仁政。
要知道先前皇太孙提及驿站改制,都不曾得到太子爷这等看重和夸赞。
朱元璋亦是点点:“能让我大明将士,老有所依,家中老幼衣食无忧,咱便再无所求。”
说着话,朱元璋再看向朱允熥,脸上露出了一些无奈。
随后,则是被宠溺和期待所取代。
他目光如炬道:“这件事,爷爷也一并给你了。记住了,驿站改制,赚多赚少,都不妨事,大不了爷爷这万寿节不办了。
可你若要安置那些军中因伤残退下来的将士们,务必替爷爷安顿好了。
若是事办砸了,咱叫你吃不了好果子!”
詹徽等站在一旁,垂足合手,眼帘下沉。
朱允熥用力的点着。
这便是重振中原汉家正统,驱除鞑辱,重整汉家江山的大明洪武皇帝。
他不在意朝廷能不能在这件事上能赚到多少钱。
他更关心,他的将士,他的子民,在大明的统治下,在他的统治下,能否过的更好一些。
朱允熥沉声答应:“爷爷放心,孙儿定然会办好此事,绝不会寒了将士们的心!”
“嗯,你且去办吧。”朱元璋点挥手,然后看向詹徽等
:“你们也都去吧,近来朝中之事颇多,尔等要辅佐皇太孙,将诸事办的妥当,办的漂亮,万不可出了差错。”
朱允熥与解缙、詹徽等纷纷凝,躬身作揖。
“孙儿告退。”
“臣等告退。”
……
待到众散去,偏殿里除了皇帝和太子爷,便只有锦衣卫指挥使蒋瓛留了下来。
他虽为朝臣,但又是皇帝心腹家臣,有很多事是不便在朝中官员当面,说出来的。
到了这时,殿内再无外。
蒋瓛方才低声开:“启禀陛下,昨夜诸国使臣下榻驿馆闹出了事,皇太孙
夜前去安抚诸国使臣。”
朱元璋这时候还在观赏着那几张邮票雏形,听到蒋瓛的话,只是嗯了一声。
蒋瓛察言观色,继续小声道:“皇太孙事后与倭国南朝使臣吉野寺麻会面商议。锦衣卫副千户孙成尊皇太孙之令,于锦衣卫衙门报备存档。”
到这里,朱元璋方才收敛心,看向蒋瓛:“皇太孙与那倭国使臣,都商议出了什么。”
听着皇帝的话,蒋瓛眉不由一挑。
他说的是倭国南朝使臣吉野寺麻,但皇帝回的却是倭国使臣。
虽然听着都一样,都是倭国来的使臣,但如今倭国境内形正处于南北分治,这个时候皇帝将那南朝吉野寺麻称之为倭国使臣,其含义已经昭然若揭。
他当即开道:“皇太孙与那倭国使臣商议许久,定下我大明今岁出兵倭国,相助倭国平定国内之
,稳定倭国朝局。
皇太孙要下一处方圆五十里之地,作为我大明出兵将士驻扎之地。更商定,若是倭国局势平定,大明可占据北朝范围之内,三成矿藏收益。”
倭国的事,朱元璋已经
给了朱允熥去办。
只是听到这个时间点,他却是皱起眉:“今岁我大明就要出兵倭国?”
蒋瓛点点:“皇太孙与倭国使臣商议时,已经探出对方实
,至多明岁,再多不过再下一年,南朝就要不敌北朝。”
朱元璋放下手中邮票,轻拍着桌子:“皇太孙可曾安排如何出兵了?”
蒋瓛答:“皇太孙命开国公抽调善水能战之兵,龙江船厂组织战船,万寿节后便发兵倭国。”
太子爷如今怎么这般看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